三、努力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

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意识形态能认同不仅取决于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科学性和传播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客观基础和采取的认同策略。

第一,努力创造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客观基础。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其中,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物质基础。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离不开物质生产方式的证明。只有实现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好感与认同;民主政治的完善是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政治保证。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机制,是现代社会中民众科学合理地表达和实现利益的有效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提供政治保证;文化的繁荣是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文化条件。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有赖于意识形态的传播,意识形态的传播有赖于主流文化的高度繁荣。所以,主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最有效的媒介。党的意识形态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形式表达和传播,以文化人,把抽象的观念体系融化在具体的文化形式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党的意识形态;社会和谐是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因此,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为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正确运用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主要有:适度化策略,即在科学认识党的意识形态地位、作用的基础上,适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度,既看到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又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应在服务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务实化策略,即在重新整合传统意识形态资源的基础上除去某些神秘和神圣的因素,建构能够代表社会民众最根本利益和最广泛精神需求的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路径依赖[1]。这就要去除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带有的批判性、革命性等内容,使党的意识形态更加务实包容,把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合理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期望整合到党的意识形态之中,并通过具体的政策为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沟通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平台,在公正的原则下协调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冲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主体化策略,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和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基本的理念,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多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事情;层次化策略,即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相结合,既坚持一元主导,又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分层实施的方法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针对性。这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团结各族人民,鼓舞全体人民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分层次地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最大限度的意识形态认同[2]

综上,根据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逻辑,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经由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传播进而实现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以科学的意识形态建构为起点,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传播,努力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便是我们党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注释】

[1] 袁三彪:《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党政论坛》2007年第7期。

[2] 聂立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定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