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体系的包容性受到挑战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共产主义的远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实目标,其是团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的精神坐标,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一些民众对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的认同度降低,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感到迷茫并产生怀疑,甚至在中国共产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1],当代中国共产党目标体系的包容性受到挑战。
(一)主要表现
1.民众对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的认同度降低
对于民众来说,社会主义目标的魅力最终取决于社会物质基础的实力。然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没有经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非常薄弱,远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理想化模式的物质基础。而民众大多不会理性地考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而只会在意社会主义现实的样子。民众看到的是,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还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在短期内难以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甚至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某些方面还远不如资本主义。“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这个道理不管是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适合的。
尽管从理论层面我们可以为民众阐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优劣,但是,“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比任何资本主义的发展目标都美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也体现了优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速度。美好的目标追求最终还是要看实际,“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4]当民众看不到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方面的明显优势时,他们在现实层面找不到令其信服的事实依据,也就很难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影响其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认同度。现实中,民众并不都是坚定认同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很多民众淡化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还有不少民众肯定资本主义制度。一项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优劣的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人员当中,36.96%的人选择“只要过上好日子,哪种社会制度都可以”;32.85%的人选择“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还有19.73%的人选择“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另有7.46%的人认为“两者差不多”。[5]
2.民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迷茫与怀疑
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预见到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由社会统一进行产品分配、阶级差别消除、国家消亡、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等等。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是对以往一切剥削社会的超越,其超越性、理想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兑现总是相对的和有限的,肯定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而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在实现共产主义实践中的挫折,实践中偏离共产主义原则现象的广泛存在,使得民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感到迷茫甚至产生怀疑。由于民众所努力奋斗的一切都与其直接的利益或不远将来的间接利益有关,所以,一般情况下,社会目标的魅力与目标实现的历史预期长短密切相关。假如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希望,民众肯定会对共产主义充满热情和信心;而假如共产主义社会被证明要经过千百年的努力方能实现,其认同度自然受到削弱。现实中,许多民众认为,共产主义太过遥远,在其有生之年根本看不到实现的希望,顶多是未来后代的抽象可能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热情。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者中,38.68%的人认为,在当今诸社会思潮中,民主社会主义更符合中国实际,可以用来指导实践;36.62%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两者在权重方面十分接近;还有8.66%的人选择“西方马克思主义”。[6]民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包容度急骤下降。
(二)原因分析
党的目标体系的包容性之所以在实践中受到挑战,与党的最高目标实现的长期性有关,更与党的目标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各阶层民众的利益需求,党的目标与现实存在强大反差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渗透有关。主要原因有:
1.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未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日益多样化,改革前的两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分化,一些新兴阶层成长起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阶层正在发育成型,社会上“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7]社会上的这些变化使得工人和农民相对沦为弱势群体,而知识分子以及民营企业家等新兴阶层成为新的强势群体,他们要求反映其利益的政治诉求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而且其影响力随着这些社会阶层力量的壮大而增长,客观上成为影响制定党的目标体系的重要力量。结果必然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具体利益与要求应当体现在党的目标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党建立反映各社会阶层利益要求的目标体系,以扩大其对各阶层民众的包容度。然而,面对多元化利益的现实,党的现实目标还没有完全涵括各阶层民众的利益需求,如新兴社会阶层对平等市场主体以及民主参与的要求等。或者,党的现实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各阶层民众的利益需求,如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对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方面的要求,虽然在党的现实目标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还不够具体,还不能及时反映民众快速发展的利益要求。
2.理想目标与社会现实的强大反差
具有强包容性的目标体系,必定是契合社会发展现实的,或者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能够预见到目标体系的实现。反之,如果目标体系与现实的发展不相符合,或者民众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预测中看不到理想目标的实现,就必然影响目标体系的包容性。当前,我们党的目标体系的包容度之所以受到挑战,就与党的理想目标与社会现实存在强大的反差有关。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是明摆着的,现实中民众的反差印象更为深刻。二是我国社会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目标相违背的社会问题。我国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与党的理想目标根本不相容的社会问题。如社会的贫富差距跨过了国际警戒线,对工人和农民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公共部门的利益化倾向和腐败的社会性泛滥,都明显地违背了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追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不仅妨碍了社会主义目标体系的顺利完成,而且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目标体系的包容性。如果仅仅存在差距,而社会能够向着预期目标稳步前进,民众对社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党的目标体系仍能包容民众需求。但是,当社会上还存在较多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相违背的现象和问题时,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系也就缺少了令人信服的足够理由。
3.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宣传其意识形态的过程。全球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调整过程,而且带有强烈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性。这不仅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全球化观念的不同,还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实施其意识形态攻势,提出一系列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人权理论、生态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都对我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不同维度瓦解着民众对党的理想目标的认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从思想上动摇民众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进而怀疑或者否定党的理想目标。弗郎西斯·福山曾宣称: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获得永恒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终结。[8]还有不少人借共产主义陷入低潮之际鼓吹“共产主义渺茫论”,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福山等更是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去证明西方政治价值及其制度的不可超越性。这些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民众的影响相当强大,一项调查显示:当中央宣传与国外思潮相矛盾时,64%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61%的公务员、44%的农民选择“国外正确”,39.2%的新兴群体、39.1%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独立评价”,只有31%的公务员、30%的农民、33.2%的新兴群体、33.5%的知识分子和24.6%的企业员工选择“中央正确”。[9]这充分说明,国外社会思潮对民众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的影响相当大。这些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蚀民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和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的认同,降低了党的目标体系的包容度。
另外,在社会阶层变化的过程中,民众在诸多的价值尺度和价值供给中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在实践中不得不向价值的多元化妥协,民众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和多变的特点。多元和多变的思想意识对党的目标体系的包容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一是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实用主义把“方便”、“有用”作为人生处世的原则,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方便就是道德”,把单纯追求实惠、享受、满足自身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宗旨,以个人所达到的实用效果作为衡量善恶、是非、荣辱的标准,不讲原则,不讲道德,不谈理想。实用主义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民众对于理想目标、远期目标较为淡漠,而对于实用理性却极力追求。二是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从实质上分析,消费主义宣扬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不断追求满足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消费主义以话语权力的形式诱惑民众自由地接受它所提供的关于所谓“美好生活”的观念体系,从而自觉地进入“消费革命”的时代。古巴共产党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对于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看得非常透彻,他针对各种“休闲文化”和美国大片一针见血地指出:“电视的所有宣传,加上从这里到那里的汽车,再加上所有人种的漂亮极了的女人,同汽车一起做广告,还有在休闲和消费杂志上看到的商业宣传,这些都会诱惑我们的同胞。”[10]
【注释】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5] 樊浩:《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与 “一”的规律及其意识形态战略》,《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6] 樊浩:《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与 “一”的规律及其意识形态战略》,《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8] [美]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89版,第1页。
[9] 樊浩:《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与 “一”的规律及其意识形态战略》,《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10] [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