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进行党的意识形态建构

党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提高党的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契合度。党的意识形态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就必然具有自己的理性权威,而要树立起自己的理性权威,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怎样才能建构具有理性权威的理论体系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论述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人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因此,党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尽可能多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党的意识形态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相契合、相一致,才会被其接受和认同。而且,契合度、一致性越大,接受程度越大,认同度越高。这就要求党的理论体系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社会现实,回答社会实践过程和现实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提高、生存环境的优化诠释党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民幸福,以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诠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主体地位,以关注民生为核心,坚持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利益的公平实现,以把人民的利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作为根本要求,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度。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的民主化,造成我国经济利益和社会阶层分化,形成新的利益集团,而且社会经济成分、利益追求、分配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已成现实,这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人民群众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要求党的意识形态不能成为僵死的教条,而要不断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在于它建立在人类共有价值的基础之上,并对这些基本价值进行提炼、补充,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反映客观规律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其基本价值都是和人类基本价值共通的。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度,需要党的意识形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具有开放性,对社会多样文明、多元思想的批判吸收,增强党意识形态的普适性。要以科学的精神继承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成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剔除不合时宜的过时的东西,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党的意识形态成为历史感与时代性并重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在内容建构上,党的意识形态需要在历时层面上做到古今并重,在共时层面上做到中外并重。这就要吸纳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涵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其他诸派文化的中国传统思想;二是涵括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思想;三是涵括新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从域外传入的各种思想。

第三,保持党的意识形态的弹性和张力。党的意识形态能否获得认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党的意识形态是否有足够的弹性和张力。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2]为使党的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弹性和张力,需要把意识形态中的具体理论观点从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中分离出来,实现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理想目标和实施路径各归其位,在意识形态要素合理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统一,而不要动辄围绕价值理想领域的本质、性质问题纠缠不清而最终影响和贻误实施路径的选择。[3]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8页。

[3] 韩源:《政治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知识社会学考察》,《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