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确保党具备适应时代潮流的意识形态建构能力
我们党要保证建构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不断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推动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形势分析能力,正确认识客观实在;必须不断提高理论概括能力,对客观实在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必须不断提高公信力,保证意识形态建构主体的合法性。一句话,要建构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能力,确保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能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一)提高改革创新能力
面对快速发展的民众利益需求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党的意识形态应及时做出调整。我们党通过在思想、行为和制度方面创设良好的条件,不断提高党的改革创新能力,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提高党的改革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党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转变观念,更新意识,才能使自身的改革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一是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改革创新意识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思想意识,我们党改革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党始终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不迷信、不崇拜任何定势、教条和一切不适应现实情况变化的旧观念、老经验,为我们党保持创造的激情、追求真理、发现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提供推动力。当前,要解决意识形态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实践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进行科学地批判,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研究出现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推进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二是保持开拓进取的思想意识。改革创新需要大胆地开拓,不断地进取。我们党改革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党在居安思危中增强危机意识,保持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思想意识,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不因为既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是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作为前进的新起点,不断超越自满和现实,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在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审时度势地推动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三是坚持求异求新的思想观念。改革创新需要大胆的构思,需要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方案。我们党改革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党不是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及时抓住完善和发展意识形态的契机和机遇。
第二,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为提高党的改革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学习和实践是创造的前提,我们党只有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才有改革创新的愿望和追求,才有改革创新的智慧和本领,进而提高党的改革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一是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我们党应当树立全党“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精神追求,在不断的学习中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尤其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需要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全面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是进行合理的教育培训。合理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党的改革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历史总结与现实问题应对等为主要内容,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当前,党的教育培训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制度改革,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和帮助各级领导干部研究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进行适宜的实践锻炼。实践是创新的动力,是锻炼才能的平台,党员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起来的。因此,实践锻炼是我们党提高改革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党的各级干部需要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应对急难险重事件过程中,一定要深入调查,大胆探索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经过实践中大量的创新锻炼,能够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改革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制度,改善氛围,为提高党的改革创新提供平台。我们党通过学习锻炼具有了良好的改革创新意识,要提高党的改革创新能力,还需要改革和改善行政管理体制,以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这就需要:一是改革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我们党需要改革行政管理模式,逐步改变指令性指导和行政命令控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与党中央保持路线、方针、政策一致的基础上,给予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自由空间。我们党还需要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打破公务员的“金饭碗”,修改和完善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政策,鼓励党员干部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明确改革创新的标准,将其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二是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党需要通过制定鼓励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并进行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改革创新氛围。我们党需要打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防出错、不求出新的思维定势,摒弃唯书唯上、照搬照抄的行为惯性。与此同时,我们党以进取和包容的态度,推崇改革、鼓励创新,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创新愿望,肯定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从而营造一个宽松的改革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改革创新才能,产生更多的改革创新成果。
(二)提高形势分析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党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时代意识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党的形势分析能力,为党的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树立正确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党科学地进行形势分析的思想前提。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提高党的形势分析能力,需要我们党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时代意识。我们党坚持时代意识,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地认识时代发展中的问题,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正把世界带到一个全新的方向;当代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也存在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因此,我们党需要树立时代意识,深刻地把握世界和中国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脉搏,敏锐地捕捉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历史地看待世界和时代的发展问题,以世界历史进程为背景,以世界进步潮流为坐标,把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二是责任意识。我们党树立责任意识,就是坚持以负责任的态度认识和分析客观形势,为党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党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姿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把握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诉求,以确立和实现正确的目标,选择正确战略和科学路径。三是危机意识。我们党树立危机意识,就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社会形势,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不是一劳永逸的,其科学性也是建立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基础上的。民众现在认同党的意识形态,并不等于永远认同党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党需要时刻认清形势,反映民意,这种危机意识应当成为提高党的形势分析能力的强大动力。
第二,坚持世界眼光。坚持用世界的眼光分析形势,是我们党提高形势分析能力的基本前提。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国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一分子,与各国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我们党需要树立世界眼光,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保持眼界与胸襟的开阔,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下,在国际视野中观察和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审时度势,谋而后动。党的宽广视野,能够保证其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客观形势。
第三,坚持战略思维。保持用战略思维分析形势,是我们党提高形势分析能力的基本条件。我们党坚持战略思维的核心是坚持全局性思维,就是在分析客观形势的过程中从全局出发,讲大局、谋全局。我们党用战略思维进行形势分析,就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出发,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观察和审视客观环境,密切注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民众需求的影响,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大局和方向;我们党在形势分析中运用战略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认识和正确判断客观形势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基本趋势,分析任何形势都要有大局意识,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我们党只有从大局上看问题,才能看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进步之势,才能科学分析形势,提高党的形势分析能力。
(三)提高理论概括能力
在正确分析社会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党需要将社会形势的反映进行理论抽象,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党在提高形势分析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概论能力,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我们党的理论概括能力,充分体现在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上。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是提高我们党的理论概括能力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理论修养的提高,主要是靠学习。当前,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理论修养,需要做到:一是向书本学。党员干部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和前沿论著,在多读书、读好书的过程中提高理论修养;二是向能者学。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党员干部需要放下架子,多向学者、专家请教,多向其他干部学习经验与心得,在与他人的学习交流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三是在实践中学。学习理论,不仅是学原著,更重要的是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边实践边思考边提高,把学习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工作能力。党员干部尤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懂弄通理论知识,在思考中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第二,努力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点。党的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其实质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最根本的就是探索当下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效结合。因此,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点,是能否完善和发展党的意识形态的关键,这也成为提高党的理论概括能力的根本体现。我们党需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和眼界,联系中国具体历史阶段的现实,发现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性因素和中国现实中的世界性因素,在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实现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更新。通过理论概括形成的新的话语体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新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回答新问题的基础上说新话。提高说新话的水平,也就是提高党的理论概括能力的具体表现。
第三,建立学术发展促进党的理论概括能力提高的平台与机制。可以说,我们党对社会现实的理论抽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学术探索行为,而学术的发展也为党进行理论抽象形成理论观点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提高党的理论概括能力,需要我们党尊重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遵行学术推动政治的规律,建立学术促进党的理论概括能力提高的平台和机制。党和政府通过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支持和鼓励学术探索、理论创新,探讨真理和学理,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有利于党的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学术成果,借鉴学术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和学术用语,能够增强党的理论概括的说服力,保证党的理论成果的科学性。
(四)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具有强大的公信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激起民众的信心,对民众做出合理承诺并能够兑现承诺。这需要正确处理政党政治框架中政党、民众、公共权力三者关系。因此,从政党政治基本框架分析,提升党的公信力的途径主要存在于党、民众、公共权力及其相互关系之中,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首先取决于我们党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是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效果,决定了党能否对民众做出恰当的承诺并兑现承诺,决定了党能否在民众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当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做到:一是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在当前的形势下,党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为执政的基点,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提高党领导国家建设的能力。我们党只有不断取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成就,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党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制定和推行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领导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推进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制定和推行合理的文化发展政策,切实推进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运用国家机器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以确保社会稳定,努力整合社会关系,积极领导社会建设,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并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三是满足民众合理的利益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需要切实关注民生,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通过满足民众合理的利益需求提升自身公信力。四是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发挥党员干部的道德模范作用,是党取信于民的重要措施。当前,我们党需要加强官德建设,运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和相关法律规范,加大对触犯道德和法律的干部的处罚力度;通过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将道德与官员的提拔、奖惩和待遇挂钩。
第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党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还取决于我们党能否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执政,即党的执政方式。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了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效果,决定了党能否兑现对民众做出的承诺。当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需要做到:一是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在执政条件下,党要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必须使党的执政方式符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符合民主的要求,使党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民主程序开展各项活动,而不能使党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获得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只有做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才能为民众所认同。二是构建有效的公共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1]。在执政条件下,党掌握着公共权力,由于执政者个体的“利己”倾向与公共权力整体的“利公”设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立和冲突,公共权力存在异化的内在可能性,如果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很容易偏离民众的利益要求,甚至滥用权力而谋取个人不正当利益。因此,我们党需要构建有效约束和监督公共权力的制度体制,制定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规范,使公共权力成为为民众服务的工具,减少或者避免民众受到公共权力的侵害。政党是民众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必须接受民众的监督,我们党需要编织严密的社会监督网络,形成社会制约机制。通过提高民众的政治素质,培养民众的权利意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从而编织严密的社会监督网,将党和政府的行为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唯一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在政府行为上。为契合民众的价值取向,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我们党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在实施政府经济、政治、文化职能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改善民生,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机制,使民众充分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而使民众在满足生活、享受、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信任、支持我们的政府。
第三,切实有效地防止腐败。党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还取决于我们党能否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当前最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是腐败的蔓延。因此,切实有效地反对腐败,是党获得民众信任的重要条件。参考取得反腐败成功国家的经验,我们党需要建立“四不贪”机制,有效地反对腐败。“四不贪”机制,即“不必贪”、“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是反腐败成功的国家在摸索出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腐败的机制和措施的总和。[2]这就需要: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党员干部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不必贪”。当前,党员干部的收入水平与私营企业主等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相比,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我国目前权力约束和监督机制乏力的情况下,少数道德境界低下的党员干部在与高收入阶层的比较中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诱发他们私欲的恶性膨胀。因此,通过为党员干部提供比一般社会成员优厚得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使其不需要获取额外收入就能得到比一般社会成员优越的生活条件,从而使其没有必要贪污腐败。二是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不想贪”。就腐败产生的内在机理来说,其实质是私欲与权力的结合。因此,要有效防止腐败发生,既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遏制私欲,也需要通过制度规范来制约和监督权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需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在使用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地限制私欲的膨胀,从而防止腐败的发生。三是努力建设完备的反腐败制度和规范,使党员干部“不能贪”。制度和法律作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重要手段,以其强制约束力制约党员干部的行为。我们党需要制定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法制和机制规范党员干部对公共权力的使用,使其难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四是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执行机制,使党员干部“不敢贪”。反腐败的制度和法律制定出来以后,其执行力如何,影响着其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因此,我们党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执行机制,运用严刑峻法对腐败的党员干部进行严厉的制裁,不仅使其在政治上法律上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在名誉上受到强烈的谴责,而且要使其在经济上付出高昂的代价,使静态的制度和法律落到实处。
【注释】
[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2] 宋福范:《“四不贪”机制对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启示》,《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