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情感产生的机制

人的情感起源于人的基本需求和各种欲望。我国古代对情感形成机制早有研究,《吕氏春秋》有《情欲》一篇,把“情感”和“欲望”联为一体, 认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不肖,欲(望)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

这段话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情感产生的基本理论;

  1. 人有欲望和不知满足(有贪有欲)是天生的本性,无论是圣贤暴君还是平民百姓都是相同的。这一观点与《苟子·荣辱》一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此认识显然是有科学性的,如人生下来假设没有获取食物的欲望,那么就意味舍生就死。(2)人类的欲望包括口欲、目欲、耳欲等多种需要,其中口欲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维持着人的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欲有情”,情感来自欲望,既然贵人、贱人、愚者、智者、不肖之徒都有天生的欲望,那么他们同样都会因欲望产生情感。这种“欲有情”是人的情绪过程,相当于人的低级心理需要。(4)“情有节”,情感是可以节制的,人可以适度地或有组织地释放情感。这种“情有节”是人的情操过程,相当于人的高级心理需要。(5)欲望生来就有,虽然是人类共同的特点。但情感有节制并非人人相似,神农黄帝与桀纣就不一样。圣贤所以和桀纣有区别,在于能“得其情”。

《吕氏春秋·观表》又说:“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 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于事(观) 志焉。”用之于人际交往,“事随心”说明了人际交往(事)来自交往动机

(心);“心随欲”说明了交往动机来自欲望,欲望则产生人的情感。所以社会交往情感产生的机制是:

社交中情感产生的机制 - 图1

上图可以看出,欲望是联接社交情感与交往的中间环节,欲望有强弱大小之分,欲望强时,动机就迫切;欲望弱时,动机就冷淡;欲望无度时其动机无度。欲望对情感的影响,取决于人对欲望的控制能力,情感有节度在于欲望有节度。根据欲望调节程度,情感可以分为有度、适度、过度或无度等。对人的欲望强弱进行调节,是理智感和理性控制的表现。情操有高低之分, 神农黄帝和桀纣有不同的情操;欲望的自然流露、非人为的调节而是人的情绪,情绪与人的气质有关,有人内向,有人外向。社会交往中人的情感是情绪和情操相互作用过程的统一,单纯的(或纯朴的)情绪只是在情不自禁状

态下表现最明显。人的情感表征于外,欲望则存之于内心,“隐匿难见”, 了解人的欲望要从交往动机、行为及交往的满意程度来分析,或者在交往中就其事“观其志”,看人的志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