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印象与中心特质

总体印象

总体印象指经常或长期接触对他人产生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人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接触,对人便能得出十分准确而客观的印象,一般说来,凡是生活在同一群体中的人,如同班组、同学校班级、同机关、同单位、同乡同村、彼此朝夕相处,你来我往, 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都会产生一定时期的总体印象。总体印象不同于第一印象,它是在人的反复接触和了解中,对他人兴趣、动机、理想、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深层心理做出的较为理性的认识。

形成总体印象机制是比较复杂的,虽然总体印象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仍未必符合客观实际。原因是它渗透了复杂的心理因素。如有甲、乙两人,他们长期相处,甲对乙印象很好,乙可能对甲的印象一般, 两个彼此印象不一定对等;又如有甲、乙、丙三人,乙对甲印象很好,丙对甲印象可能一般。这说明,同一个人对不同人可留下不同的印象,两个人彼此可产生相反的印象,显示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那么人的总体印象有没有一般规律可言呢?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许多研究和实验,比较有特色的有安德森(Anderson,1968)等人提出的总体印象定量评价模式,方法是确定和设置形成人印象的因素(信息),把这些因素影响力大小数字化,如真诚的为+3,笨拙的为-2 等,建立起加法模型、平均模型和加权平均模型三种统计分析方法。

加法模型,或称代数和方法。对人印象(Y)只有一条信息(X),如果是“真诚的”,那么代数和就是+3;对人留下的两条信息,如“真诚的”和“友善的”(+3),那么代数和为 3+3=6;如果是“真诚的”和“笨拙的”

(-2),那么是 3-2=1;余类推。公式为:Y=X1+X2+X3⋯⋯+Xn。

平均法模型,即把影响人总体印象(Y)的各种因素(X1,X2⋯⋯Xn)加

起来,再用影响总体印象的各种因素的项数( N)来平均,公式是 Y=

(X1+X2+X3⋯⋯+Xn)/N。平均法模型描述的印象,考虑了印象形成中各种因素的综合、整合过程,比加法模型较为准确合理。

加权平均法模型,总体印象(Y)形成过程中,由于有人的情感参与,有

些因素对人的影响力很大,有些因素影响力则较小,用平均法仍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的总体印象。因此,加权平均法采取区别对待产生影响的诸因素,影响力大者给以较高的权数,反之给以较小的权数。公式为:

Y(总体印象) = α1 X1 + α 2 X 2 + α3 X 3 + + α n Xn

= α1 + α 2 + α 3 + α n

实际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模糊统计性,因此安德森对人总体印象采取统计分析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平时人们形成总体印象并非安德森模型那样单纯、简单,但因该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操作,在一定范围还是一种受到欢迎的方法。如长期以来,我国职称评定,。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单位采用打分方法,把考评因素分为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外语水平、工作业绩、发表的著作与论文、表彰与奖励等,每个因素又可分若干子项并规定一定的计分,或者为百分制或者实行上不封顶,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安德森的加法模型。采用定量化后,具有一定的公正性、群众性、准确性,比用模糊考评、情感考评效果更好,尤其是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使年轻人脱颖而出。此外,我国基层考察和选拔年轻干部,采用民意测验方法, 实质也是把对人的总体印象分解成若干方面,进行打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通过初次接触而获得第一印象,若有机会又通过经济接触而获得总体印象,这代表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总体印象虽然比第一印象深刻,但并不代表认识的正确性。这是因为,一方面被认识的客体内心世界与外部表现常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主体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也要影响对客体的认知,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周公辅佐成王,忠心耿耿而惧怕流言,说明有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王莽汉时篡夺刘氏天下,但阴谋未得逞时给人的印象是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因此,对人的认识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试玉要烧三月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总体印象一经形成就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人常说“用老眼光看人” 就是对此的形象概括。如甲和乙是小学同学,甲学习一般而乙学习较好,数十年后甲成了科学家而乙当了普通职员,乙逢人谈起甲,仍以老印象说甲能力(学习)一般,究竟甲一般呢?还是乙一般?俗话说:“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唐初诗人刘希夷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的社会实践是一个随着人生旅程不断演化的过程,给人的印象可以随自身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每个人都应该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人,切忌老黄历老印象;避免带来认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