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

感情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人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态度,或者说是人对外界表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情感和情绪的外部表现称表情。表情按交往信息的传递方式分为三种: 面部表情,包括眼、嘴、眉、鼻、牙等动作变化,如眉飞色舞、龇牙咧嘴、目瞪口呆、目不转睛、横眉冷对、皮笑肉不笑等;身段表情,指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如手舞足蹈、垂头丧气、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等;语调表情,由语言强弱和音调变化来表达的感情,如疑惑、质问、反问、惊奇、生气、愤怒、鄙视、恐惧、不耐烦等。表情是社会交往中重要的信息来源,所谓察言观色就是交往时要注意别人表情的变化。

感情按照外界刺激的强弱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况。心境指一种比较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由于作用时间长,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影响较大。心境具有两重性,好的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人的交往活动,悲伤自卑的心境会妨碍生活与事业。

激情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在外界刺激的强烈或长期作用下,人的情绪短促的释放和渲泄,它伴随自控能力的减弱。如欢呼跳跃、大哭大闹、暴跳如雷、大打出手等。激情也有两重性,积极的激情一般损人不大,但要防止乐极生悲或刺激影响他人;消极的激情自控能力降低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有时需建议休息或治疗。

应激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发生于瞬间而且突然,如火灾、爆炸、车祸、地震、抢劫等。人的一生中很难说不会遇到应激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心理教育、训练和修养。应激也有两重性, 消极的应激能力可能造成血的代价,如 1993 年唐山林西百货大楼火灾,火由一楼燃起,有的人毅然冲出火场而脱险,但许多人却从一楼退至二楼、三楼, 楼上有成捆的布匹,没有人意识到可以用布匹自救,即系在楼窗上迅速顺布匹滑下脱离险情。结果燃烧造成的毒气和缺氧使 79 人致死。积极的应激能力

可以减免生命财产损失,亦反映出人的智慧与素质水平,如 1994 年韩国一架客机着陆时发生事故,机组人员在飞机爆炸前仅有的两分钟时间里,有条不紊地使 200 多名旅客安全撤离。又如,我国报纸不时有见义勇为的事迹报道, 许多见义勇为者在与坏人的搏斗中,受到伤害,如在场的观众能机智地协助见义勇为者,完全可以迅速制服罪犯并减轻或避免见义勇为者流血。

社会性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指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道德感的基础是社会公德,即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就是列宁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个人品德指个体处理爱情、婚姻、

家庭的道德及个人的品性、作风、习惯等。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社会公德是适应人类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如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尊老爱幼、彼此尊重等。在我国当代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

理智感指人在一定环境中思索求知、辨别是非、分清利害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活动能力。工作、学习、生活中,理智感可激发人探索客观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人和事,理智感可使人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评价褒贬和选择;当受到较强的外界影响时,理智感可使人保持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如避免狂喜、极悲、至哀等。

美感指人对美的感觉与体验。美感具有直觉性,如颜色、形状、线条、声音、气味等,对人的美感形成产生直接的重要的作用。美感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对美感的评价不尽相同。某些不涉及阶级利益的事物,可引起人们共同的美感。美感与美的鉴赏能力、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如喜鹊与乌鸦相似,人们喜欢喜鹊而讨厌乌鸦便与实践有关。美感还受道德感、理智感的制约。美感要求真、善、美三者统一,不仅有外观美,也应该有内在美。如果人外表很美,但心灵不美,在社会上便很难受人欢迎或令人“敬”而远之;伪劣商品尽管包装很美,诱人受骗上当后随之也就砸了牌子。

我国古代心理学比较注重感情心理活动的研究。《荀子·正名》说:人性的好、恶、喜、怒、哀、乐叫做情感;心灵对情感加以选择,叫作虑;内心考虑后感官照着行动,叫作为;这种思虑的长期积累与感官的反复运用, 然后形成行为规范,故交往中可用来分辨“说(悦)故(感情做作)、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心理现象。先哲还认为,礼用以治外,乐可用来治内,如《史记·乐书》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温舒而广大”,“使人方正而好义”,“使人恻隐而爱人”,“使人乐善而好施”,“使整齐而好礼”。《礼记·乐记》甚至把社会喜、怒、哀、乐的变化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社会情感可反映社会风气与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