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意识与社会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总和。感觉、知觉、想象和思维,构成心理活动复杂程度渐次递增的序列,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觉是客观事物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并经过传递神经作用于大脑的对该事物属性的反映。和古希腊先哲相似,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研究人的感官与感觉,《史记·乐书》指出:人有五种感觉器官(耳、目、鼻、口、心);思维器官(心)控制其他感觉器官及身体,使人产生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体觉(触觉)。《荀子·论礼》云:“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 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可见,我国公元前三世纪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将五觉与人的欲望相联系,探讨“礼”调节五欲的作用。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了解事物部分属性上升为整体属性。知觉进一步分为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视知觉、皮肤知觉以及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等。受观察者和观察事物的影响,观察可能发生错觉。为了使知觉深化,观察者对观察物要进行选择,对一定对象聚焦和集中,心理学称之为注意。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记忆是把已知事物的属性反映贮存在头脑中。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三个基本环节。社会交往中对客观事物产生感觉、知觉、注意以及记忆,一般代表交往的低级阶段和低级形式,即对人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精线条的,与人的关系是普通的、一般的、偶尔的。

想象和思维是理性的心理活动。想象及联想属形象思维范畴,是人脑借助已有表象和形象,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和移植出新的形象的一种思维方法。交往中想象可能放大或缩小对象的固有属性,或以为他很好,或认为他很坏; 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愉快和喜悦,也可带来恐惧与烦恼;工作学习中,想象也是人创造性能力的源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理性(或逻辑)思维,指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包括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等。理性思维在社会交往中,对人的认识一般比较深刻,并根据自身的是非标准;对交往方式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以满足人际环境中交往程度有

别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意识只是大千世界中成千上万的个别而已。社会意识指建立在一定时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即一定民族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个人受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