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的特点

  1. 第一印象时常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印象

通常情况下,人们萍水相逢,大多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新的环境和特殊的情境中,某些具有刺激性的信息,可能使人产生极端性印象, 即极坏的印象或极好的印象,令人终身难忘。

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就是千古传颂的关于美好第一印象的诗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道出了作者在桃花丛中寻春偶遇光彩照人的少女一年之后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及故地重游的感慨。许多长年旅居国外的华侨,数十年后重返祖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经历感受到祖国发展变化的气息,给他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留下极坏印象的事例在我们身边也是很常见的。1993 年,《中国青年报》曾刊登法国一位华裔女士的信,谈她在某市的经历:先是出海关时受到个别工作人员的粗暴对待,后是在个体一条街购物受到商贩的厉声喝斥与威胁, 她的两个幼儿也在这两次交往中受到惊吓,留下了恐惧和彷徨。可见,中国还是华裔人士所向往的地方,但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同样也会影响中国的声誉,给海外人士祖国之行留下阴影。这位女士投书报社呼吁抓精神文明建设一事,正说明这一经历使其终身难忘。

极端性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来自电视、新闻等信息。如人们从电视媒介获知某地靠生产伪劣鞋谋利,长期以来消费者就很难改变对某地鞋的印象。1991 年 11 月,某报报道两名在某商厦购物的女青年被男性工作人员无理搜身,并未发现赃物。某文学家见报道后,撰写文章,引起名人效应,导致此商厦(因生意受影响)与某文学家对簿公堂,要求法院仲裁。这位文学家 75 岁高龄还需进出司法机关,其印象自然是终身难忘。由此看来,社会交往无论是实际接触还是间接接触,凡是带有刺激性的信息其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1. 第一印象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互动相关

社会交往具有互动性,初次交往双方都会产生关于对方的第一印象,仍以前面所举的例子为例,如果甲方(工作人员、商贩)态度礼貌一些、文明一些,或者乙方华裔女士肚量大一些、读者看报纸消遣一些,那么不愉快的事便不会发生。奇怪的是有一种高论,认为社会上这一类事多了,不必大惊

小怪,譬如人家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给他,如此绝不会发生争吵。所以反认为华裔女士、某文学家少见多怪。问题是我们应该批评甲方呢?还是责备乙方?从理论上讲,甲乙互动中如果双方没有过分刺激的行为,其印象应该是中性的、非极端的,或者说是不好不坏的。关键是前述行为如果乙方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施之于甲方,可能甲方(素质低)会更难接受。这说明,第一印象产生于交往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交往的环境、交往者的素质、情境,以及交往发出信息的强弱。假定交往者“素质高”,即使能容忍、宽容消极信息的刺激,消极信息也绝不可能由于交往者的谅解而变为积极信息、变为令人愉快的信息。

交往者的素质有着丰富的内容,如能力、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性格等,实际交往中体现为自己的先行经验,即每个人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都积累了关于交往的感性认识及观念,并以先行经验作为新的交往中对客体进行认识的心理基础。如甲方看来,东西从来都能卖出去,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乙方看来买东西还应有优质服务,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商店本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先行经验。同一交往中可以有不同的印象,乙方不能容忍的事,甲方眼里满不在乎、习以为常。

  1. 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人生机遇

机遇指好的境遇或机会。人一生的事业和发展往往取决于偶尔的机遇, 多数情况下,机遇就是能不能在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机遇经常是稍纵即逝,好印象可使机遇之门敞开,坏印象可使机遇失之交臂。

好的印象有时并非人为,尤以长相最容易影响人的心理。如《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楚汉相争时,张苍随刘邦大军进攻南阳,“坐法当斩,解衣伏质(死刑刑具,像砧板),身长大,肥白如瓠(葫芦瓜)”,监斩官五陵惊异张苍是美男子,报告刘邦而赦死罪。张苍由于十分熟悉天下的图书典籍、统计报表,精于数学、音律、历法,后来成为汉初名相。假如张苍不是长相出众,身材高大又肥白如葫芦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早已成为刀下鬼,就不会有司马迁笔下“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的赞扬了。

好的印象更多的是要靠人的能动性来创造。日常生活中用毛遂自荐方法把握机遇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如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面试被否决后,顽强地讲自己的曲折经历,感动考官而破例录取;男女恋爱双方经人介绍初次约会,一方对另一方感到满意时,必然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大学生毕业前参加招聘会,总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伶牙俐齿地“推销”自己,随身备有计算机打印的“个人简历”包括个人特长、爱好、智力、成绩、奖励、社会职务等,尽量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甚至上级选拔年轻干部,第一印象有时也占很大的份量。

  1. 第一印象往往要在初次交往中作出判断和评估

人们初次交往,一般是有动机的,尤其是有意接触,交往中必须评估和判断对方的意图、动机及形象。因为交往有动机并不等于要说出动机,如有人来找,谈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放下礼品便告辞,他可能来联系承包工程, 也可能要反映问题,也可能联系感情等。又如,有人在街上拉住你,问你这段料子做衣服好不好,或许此人正是附近商店的掮客。交往明知意图,也要作出判断和评估。如男女恋爱双方初次约会,彼此都知见面的目的,双方在接触中都对另一方形象作出判断,决定还要不要下次再约会。商业谈判更是如此。

第一印象的判断和评估来自短时的观察、片断的信息,正确与否具有或然性,有时还会因假象造成较大失误。如某女研究生假期结束乘火车返回学校,认识了同座的一个比她小的姑娘,双方谈得很投机;小姑娘以某地农村可收购银元,转手可卖好价钱为诱饵,使研究生动心,结果这位研究生被小姑娘(人口贩子)贩卖给某地农村光棍汉为妻。可见,初次交往也要作出判断和评估,为什么有的交往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呢?原因是判断和评估否定了交往信息的保留价值,所以缺少印象。

  1. 第一印象时常是唯一印象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隶属于一个较小的群体(单位或家庭),居住一定地区的特定环境。可是,人又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旅游、出差、求学、访问、出国等,公共场所的无意接触占人生的很大比重,如无特殊的心理共鸣, 双方接触可能平生就此一次,如果留下难忘印象,那么就是唯一印象。如人们出差,在某旅社居住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他下一次出差就会再选择这家旅舍;某家餐馆留下较好印象,下次出差仍想来这家餐馆看看,因此老字号拥有更多的回头客才成其为老字号;崔护桃花时节盼望重逢故人,时过境迁, “昔人已乘黄鹤去”,只能留下无限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