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观察是人们仔细地或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获取感性材料。无论第一印象还是总体印象,其认识层次的深浅,取决于观察。交往中的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考察客体的方法,它直观生动,但有局限性;间接观察是通过看材料看档案、民意测验、听取汇报等获取客体信息,它简明扼要,理性成分多,但缺少形象性、亲知性。能否全面、正确、细致观察的能力称观察力,提高观察力要靠培养、学习和实践。

观察首先应避免主观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看人看事只凭主观印象不顾客观实践。社会交往中仅凭间接经验和先前经验是不可靠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每个人都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 先进可以变为落后,后进可以变为先进。观察有赖于积极的实践,理性认识有赖感性认识,“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观察要避免片面性。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看见别人的缺点,没看见别人的优点;只看重人的长相,不了解人的能力; 只计较人的性格,不了解人的品质等。片面性的毛病是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人、了解人。在人民群众内部,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都有优点和不足,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们彼此间和谐相处,应求大同存小异,多注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善意指出缺点。

观察要避免表面性。所谓表面性就是只看客体的现象而不看本质,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采集一些信息,就认为对他人形成了客观的印象。晕轮效应就是表面性作祟。有个民间故事叫走马看花,一个媒婆精心安排促成了一件婚事,男方骑马经女方家门相亲,女方依门闻一朵鲜花, 双方一见彼此很满意,拜堂后,女方发现男方是瘸子,男方发现女方是歪鼻。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说明社会交往中,粗枝大叶的观察作风是会带来严重失误的。

培养重复观察的好习惯。交往中为了保证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全面性, 对人的观察必须多次重复进行,否则难以分辨偶然的,特别是短暂、瞬时的现象。例如:一次戈廷根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接着后面追进来一人,两人在会场中央混战并打响一枪,这两人又冲了出去,共约 20 秒钟。此事乃事先安排,全部录了像。会议主席请与会心理学家写出目击的经过。共提交报告 40 篇,仅有一篇主要事实的错误少于 20%,其中 14 篇错误为 20%~40%,25 篇错误大于 40%。有 20 篇以上的报告中,10%的细节是臆

造的。不少心理学家做过类似实验,结果大体相同,说明一次观察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