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纠偏与观察

印象纠偏

如前所述,社会交往中无论第一印象还是总体印象,由于心理活动受自身诸多情感因素的干扰,容易影响交往认知的客观性。社会交往心理学需要弄清影响人认知有哪些因素,以及如何防止和纠正认识偏差。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质的认识。

晕轮效应最常发生作用的是外貌晕轮,如女大学生的美貌,使人赋予她更多的理想品性,一定聪明、活泼、热情、勤奋、善解人意等;一些人正是借着堂堂仪表,乔装打扮,四处诈骗,连连得手;公共服务场所、商店、酒家、宾馆、车站等服务人员也经常以貌取人。动人的外貌配上时髦的服装, 可给人以美感,故电影、舞蹈演员对身材、长相都有较高要求。广告战中, 选用美丽的面孔,为的是让人记住商标及诱导购买该商品的欲望。

晕轮效应另一种表现是头衔效应。当人有歌星、明星头衔时,常倾倒少男少女,形成追星族;当人有博士、硕士头衔时,就使低学历者敬畏三分;当人有教授、专家、大师、鼻祖头衔时,就能形成一种无形的等级与权威。对晕轮效应造成的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交往中对人应全面了解,避免

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看重长相而忽略别人的缺点或优点,都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在有头衔的人面前,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可以行行出状元。二是利用晕轮效应来造成美好的第一印象,创造良好活动气氛。如国际体育比赛,重要的谈判、接待、隆重的庆祝活动以及各种眼务场所的主要进出口,常常大批利用礼仪小姐、公关小姐,就是专门发挥晕轮作用, 动人的外貌加上周到微笑的服务,使得客至如归,心情愉快舒畅,印象难忘。

首因效应:是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如介绍一个人,先说他的缺点再说他的优点,与先说他的优点再说他的缺点效果不一样,这是因为人最先获得的信息,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同时介绍人安排的先后次序,也易使人产生主次不同的感觉。社会上每个人都难免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何以见得?听相声没有不发笑的,相声的诀窍就是先造成人的思维定势,然后急转弯或曰抖包袱。所谓恶人先告状;道听途说;上级单位来下级单位检查工作;有关领导通过档案选拔干部;两人一见钟情或一见倾心等,都常反映出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人际交往中新近发生的事对人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造成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往事记忆信号会逐渐减弱, 而新近获得的信息,信号尚未衰减,记忆保留较多。如单位年终考评,新近违犯纪律或有过失的人,或新近受到表彰的人,他们的鉴定都会因最近的表现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前者近因失误,评价大打折扣,后者近因进步或取得成绩,评价反而提高。

刻板印象:以一成不变的观点或固有认识来对待他人而产生的偏差。如以职业看人,个体户可能被认为是奸商;知识分子被认为文质彬彬;文艺工作者被认为思想生活比较解放;劳改释放的人就难以改过自新;“先进生产者”就不会经济犯罪等。有时也以年龄看人,年纪大就办事稳重,年纪轻就办事不可靠;选择和使用年轻干部,总是不放心。有时也以国家和地区看人, 有人认为什么都是美国行中国不行,有人认为南方人聪明北方人笨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来自对一类人的认识,实际交往中如果不详加考察,就可能造成严重失误或错误。一方面可能影响一类人,危害安定团结, 譬如个体户确有奸商,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户都是奸商,把奸商作为整个个体户群体的形象,会造成社会误解和矛盾;另一方面,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个体与群体混为一谈,那么刻板印象可以成为被利用的武器,如解放军和武警在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威信,坏人常常利用军服、警服、军车来频繁作案;战争中兵不厌诈,特工部队正是穿着对手的衣服才能如鱼得水,这便是利用刻板印象造成的漏洞来达到目的。

知觉差异:指不同的知觉者,由于对信息需要的标准、程度不同,看待同一认知对象的感觉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样的信息对甲产生灵敏的刺激,对乙则无所谓。如老师批改试卷,有的老师特别看重字是否写得认真工整,字太潦草,成绩就会受影响;有的老师对字体则要求不严(也许他本身字就写得比较随便)。有的老师可能喜欢听话的学生;而有的老师却喜欢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哪怕这种学生有时某种程度上冒犯了自己,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同一信息对不同的人可以产生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刺激,信息感受灵敏度取决于本人的价值标准。

投射效应:指以自己的心理来猜测或解释别人的心理。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投射行为,投射效应可分为正向投射与负向投射。正向投射,是把别人看得很好,有时可能估价过高;负向投射,是把别人看得不好,有时可能估价过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有负于别人,却总以为别人有负于他,极像《三国演义》中所谓曹操的性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总是疑心重重,或两面三刀,搞小动作;有些人光明磊落,心胸开阔,坦城待人,总是充分信任人、理解人、因此得到人们的尊重。

从认识论上看,投射效应属类比思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交往中人们经常这样类比。类比思维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既可能对,也可能错。因此, 要承认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新知和朋友,同时也要懂得类比结论是可能出错的,要认真对待,尽可能使认识趋于客观。

移情效应:指将自己的即时情感、情绪,作用于对象。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高兴时,对别人就比较随和、顺心,态度也好;当人不高兴时,情绪不好,表现为不耐烦、言语生硬,甚至与人争吵。移情效应对交往可提供两点启示:一是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对情绪都应该有适当的自我控制能力,避免迁怒于人,搞糟人际关系;二是在人心情不舒畅时,要善于察颜观色,根据交往深浅,或给予宽慰解忧,或及时撤离,防止争吵或闹成僵局。人的原初印象即未接触前的印象一般是中性的,人要社会交往,就难免

出现印象偏差。社会是丰富多采的,形成印象偏差的因素也不止上面七种, 如信息的发出者的地位也可造成印象偏差,权威的话、专家领导的讲话就比小人物的话要有份量,组织的评价就比个人的自我评价更让人相信,大企业

似比小企业更有信誉等,实际生活中恰恰相反的事情也不乏实例。有时个人倾向性也十分敏感,交往双方倾向一致的信息彼此会看得很重要,所谓气味相投、同病相怜、同出一辙、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等。总之,社会交往中印象偏差应注意两点,一种是可以允许的印象偏差,人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不同,不能指望存在客观差异的人,非要通过交往而志同道合、认识一致;另一种是应该防止的印象偏差,即对可能影响正确认识对象的偏差,需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