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结构与自我呈现

自我认知是完整性与可分性的统一。所谓完整性,指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认知是自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群体相互作用而完成。所谓可分性,指人的自我认知可以分成若干要素,它们按一定的结构组成认知系统,这个系统便于对自我认知进行理论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把自我认知分为三个要素: 物质的自我,即自我的身体、生理、仪表等要素组成的血肉之躯;社会的自我,即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名誉、地位、人际关系、处境等,也是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和作用,别人对自我的大致评价等;精神的自我,即对自己智慧、道德标准、心理素质、个性的认识。如自我的能力、性格、气质如何?詹姆士的划分方法,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三要素思想颇有相似之处。这三种自我的划分方法,在社会实践及心理分析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们对自我认知确有不同的影响,但人的行为最终由统一的自我来完成。

此外,自我还可以分为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前者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交往中以习惯行为表现的自我;后者指自我希望成为什么样子。一般说来,两者大致相同时,自我表现为一定的心满意足;当两者发生矛盾时, 自我表现为一定欲望和追求。

自我呈现,又称自我暴露,指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

等方式把自己的个性及内心世界的奥秘表述和显露出来。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客体(他人)总是透过主体的自我呈现来认识主体,主体也要通过自我呈现,观察客体对自己的反应,进行社会比较和行为语言定性,从而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协调自我。自我呈现表现为下列方面:

正相呈现: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显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对人推心置腹,忠诚老实,作风正派,不夸大自己的能力,也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即所谓“君子坦荡荡”。(《述而》)社会交往中,正相呈现的自我,常能和集体群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与人平等互爱,很少利害冲突。

反相呈现: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地显现自我,内心活动与外部行为不一致。反相呈现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普通人迫于某种压力如人际关系不正常、民主生活不健全情况下表现为反相呈现的自我,进一步分为:言不由衷, 嘴里说的并非心里想的,如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人迫于“四人帮”的淫威,不得不说违心话;正话反说,含讥讽意味,如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冷嘲热讽, 颠三倒四等;以退为进,因环境所迫,不宜自我实现而有意反相呈现;另一种是作风不正的人自然而然表现的处世行为,即所谓“小人喻于利”,(《里仁》)属一种唯利是图之人,表现为阳奉阴违,投机钻营,两面三刀,口蜜腹剑。或表现为声东击西,混淆视听,混水摸鱼,想方设法获取个人利益, 与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大相径庭。

放大呈现:即在一定情况下,将自我的某些信号进行放大,以强化对别人的刺激。如谈恋爱时自吹自擂;取得一点成绩,炫耀自己的能力;高学历在低学历面前神气活现等。

收敛呈现;即有节制的表现自己的行为,不愿或不屑表现自我的长处, 缩小信号以减弱对别人的刺激,常见三种情况:年轻人在长者面前,下级在上级面前,洗耳恭听,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随声附和等;强者在弱者面前, 表示不以强凌弱,谦虚客气,大智若愚,谨言慎行等;有意收敛呈现,在一定的时期内,作为一种策略和手段隐藏自己,如韬光养晦,委曲求存,夹尾做人,低三下四,逆来顺受等。

单向呈现:有目的地表现出某一特长或某一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最好方式就是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显露出来。如人除了专业角色外,还可以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体育、剪裁、烹任等方面的特长,也可以显出才华来。

无意呈现:未经仔细考虑,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如原形毕露、无意吐真情、不打自招、情不自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