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际关系

心理与社交心理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为何被称之为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呢?有必要先了解“心理”一词的由来。

人类通过劳动交往产生了语言的意识,然而社会交往是媒介而不是语言、意识的物质承担者(器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意识是在人类劳动交往的基础上和语言同时出现的。语言与意识形影不离,语言是意识的有声化,意识是有待发声的语言。我国古代认为,支配语言和意识的器官是人的心脏。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对心的认识及其功能、作用,长期以来,正误参半。由此产生的关于心理现象与物质、实践关系的解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我国古代认为,心脏是承担血液活动的器官,《素问·痿伦》说:“心主身之血脉”。这一认识是基本符合近代医学的科学认识的,即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

我国古代认为,心脏也是人的思维或心理活动的器官。《国语·周语》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反映心脏是思维器官的成语俗语则更多,如心中有数,心领神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直口快,心照不宣,心明眼亮, 心怀叵测等。关于思维与物质的关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礼记·乐记》指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把心理现象看作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是正确的,不过把心脏当作思维的器官,与科学事实不符。习惯成自然,后人沿用古人“心理”一词,用它代称大脑思维,那么研究思维活动的规律,也被称为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人类长期认识的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取得的新进展,最先回答了心理的实质。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学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结合建立在实验心理学、解剖学基础上近代心理学的科研成就心理活动的实质进一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