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路建设

在唐宋之后,又经历了元明时期的发展,我国的道路发展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至清代时,朝廷对道路进行了多次整顿,全国道路布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合理而有效。

清王朝建立的大一统政体,具有超过历朝的规模。清代的交通系统,也在联络的幅面和通行的效率等方面,体现出超过前代的优势。

清代把驿路分为3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

官马北路系统最重要的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即从北京经山海关、盛京分别延伸至雅克萨、庙屯的官路和通往朝鲜半岛的国际通道。

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分别到呼伦、恰克图的干线以及塞上的横向大通道。这些道路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

官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的两大干线,前者从北京经保定、太原、西安、兰州,分别至青海、西藏和新疆,并通往中亚、西亚诸国;后者则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从西安通往云、贵、川,并向西延伸至西藏拉萨。

官马西路系统当时覆盖了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在大清帝国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官马南路系统,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和广东官路3条干线。前两条干线均从太原南下过黄河到洛阳,然后分道到昆明或桂林,并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岛;第三条干线即广东官路的主干道,则是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韶关,直至广州。

广东官路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我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做“使节路”,意思是常有中外各国使节通行的官道。此路的终点广州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清朝朝廷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

官马东路的唯一干线就是福建官路,沿途经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它是清朝朝廷经济上赖以生存的重要通路。此外,还有横贯东西的长江官路等。

清代道路建设的重大成果就是修建了铁路。尤其是京张铁路的建成,这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我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清代第一条自建铁路是唐胥铁路,是由地方朝廷于1881年建成的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由于当时清代禁驶小火车,于是用骡马拉的大车不得不行驶在唐胥铁路的钢轨上。

直至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朝朝廷的兵工厂、军舰、轮船急需用煤,朝廷才终于做出让步,同意从英国购买两台水柜蒸汽机车,唐胥铁路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运铁路。

唐胥铁路的出现,打破了清朝朝廷不准修建铁路的坚冰。此后,经过历时31年的10次建设,唐胥铁路成了京奉铁路的一部分。在唐胥铁路通车8年后,清朝朝廷终于作出决断,开始在全国大办铁路。

京张铁路在清代铁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由当时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监制的,1909年建成,是我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

京张铁路的线路是詹天佑从亲自勘定的3条路线中,选择出建造成本较为适中而同时具有一定客流量的一条。

线路起自丰台车站,由西直门经沙河、南口、进入居庸关,到达青龙桥车站,再过长度1092米的八达岭隧道,然后沿军都山山麓到康庄,穿越今官厅水库淹没区至狼山,进入怀来丘陵地带,过土木、沙城,再从桑干河支流的洋河谷地行进至鸡鸣驿、宣化,最后抵达张家口。

这条路线最困难的一段是南口至八达岭一带的关沟段,不单地势险峻,坡度也很大。

八达岭近青龙桥段,为了穿越燕山山脉军都山的陡山大沟,在22千米线路区段内采用了“人”字轨道,列车在用折返方法攀斜。另外还有400米长的居庸关隧道和200米长的钢架结构的怀来大桥。

此后,清代朝廷又兴修了津浦铁路,该铁路北起天津西站,穿越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终于浦口站,全长1000多千米,为沿途各省的经济政治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的相继兴起,铁路、公路、航线的不断开辟,我国古代的道路交通系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旁注]

皇华驿 清朝朝廷设于京师的驿站。隶属于兵部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清代邮驿网路,以皇华驿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皇华驿位于北京东华门,是全国驿路的总枢纽。

詹天佑(1861年~1919年),我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竖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有“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关沟 位于北京市西北昌平区、延庆县境内,长约18千米。西北起八达岭长城,东南止于华北平原,暴雨过后沟内有水流,形成季节河。关沟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位于关沟西北山梁,居庸关城横跨关沟河。

[阅读链接]

在京张铁路于丰台车站铺轨的第一天,有一节车钩链子折断了,影响了部分列车的正常运行。

詹天佑决心对车构改造。经过刻苦钻研,反复设计、修改,终于改成了一种新式的自动挂钩,在修筑八达岭“人”字形铁路时,得到了采用,在行车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挂钩装有弹簧,富有弹力,又不用人工联结,只要两节车厢轻轻一碰,两个钩舌就紧紧咬住,犹如一体。要分开又很方便,人站在线路外面,只要抬起提钩杆,两节车厢就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