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队编制情况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

郑和船队的编队人数众多,船员海航经验丰富,船只种类齐全,船队分工井然有序,船队队形合理,组织指挥与通讯联络完备。是一只航海技术全面,工作效率高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郑和下西洋的人数众多,每次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

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郑和船队能组织起这样的人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军事组织的实力。

随郑和下西洋的穆斯林,是郑和船队中的重要随员。他们都在这空前的航海事业中做出了很可贵的贡献。

马欢是浙江会稽人,回族。因才干优越,通晓阿拉伯语,以通译番书的身份,先后随郑和进行了第四、第六和第七次3次远航。他编写的《瀛涯胜览》,记述了占城、爪哇等19国的疆域地里、风俗物产及历史沿革,为这几次远航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郭崇礼是杭州仁和人,回族。在《瀛涯胜览》的编写中,郭崇礼出力不小,特别是雕版印刷、找人作序,大都得力于他。

费信是吴郡昆山人,回族,出身于穆斯林世家,通晓阿拉伯文字。先后4次随郑和下西洋,任通事之职。他每到一地,即伏案运笔,将那里的山关、人物、物候、风俗及光怪奇诡之事记录下来,写成《星槎胜览》一书。

此书可称《瀛涯胜览》的姊妹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哈三是西安人,回族,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郑和第四次奉敕差往西域阿拉伯各国,道经陕西时,请哈三为之当翻译、做顾问。为此,归国后郑和给哈三很大资助,重修了西安清净寺。

蒲日是泉州人,回族。他的家庭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故蒲日和被郑和起用,参加了第五次出访,先后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和地区。

在出访前,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前行香游坟,蒲日和为之记立碑文,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

除上举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和外,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有其他许多不知名姓的穆斯林。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选差懂阿拉伯语的7个通事,带麝香、瓷器等物到麦加,往返一年,买得各色奇货异宝,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麦加国王也差使臣将方物献于明朝朝廷。

这7位通事,事实上是组成了一支古代我国伊斯兰教朝觐团,他们携带回京的《天堂图》真本,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克尔白画图了。

这些经验丰富的船员,以他们的穆斯林身份和熟悉阿拉伯语的专长,为我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一支特混舰队,最多时有200多艘,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备的船队。船队的船舶种类大致可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和水船6种。

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最主要的船舶,相当于当今旗舰或主力舰,为领导成员和外国使者所乘坐,为船队的核心。

马船又称“马快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马匹等军需物资的兼用船。

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粮食和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能得到充分的补给,相当于今日的干货补给船。

坐船全称“战座船”,是船队中的大型护航主力战船,为军事指挥人员及幕僚乘坐。也可作为分遣护航舰队中的指挥船。

战船船型比坐船小,为专任护航和作战之用。

水船为专门贮藏、运载淡水用的辅助船。

作为一个载有27000多人的船队,必须有严密的编制、科学的分工与管制,才能严整有序。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其船队人员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27670人。

这里所记的,侧重于领导管理人员。而祝允明在《前闻记》中“下西洋”条所记的随行人员,则侧重航行技术人员的分工,计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人等。

郑和船队的编队,有大队和分队之分。大队,即指全部船队的编队,分队是指部分船舶的编队。明代船舶编队一般以5艘至10艘为一队。

大队与分队的编队方法是比较灵活的,既可分,又可合,可在同一时间内分赴各地进行活动。

至于郑和船队的具体队形,在一般史料中未记载,而仅在《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有所述及,摘录如下:

每日行船,以4艘“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32艘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300号,分前后左右4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45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100号实其后,以战船45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60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100号副于中;以战船45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

这种船队由“帅”字号船组成的中军帐,处于队形的核心,能环视周围各船队形,便于实施统一指挥。它优于单一队形,如单纵队、双纵队或单横队队形,避免了队形过长或过宽,首尾、左右不能相顾的缺陷。

由当代历史学家张维华主编的《郑和下西洋》一书中有一编队示意图,酷似一个“贵”字形。这种队形与现代舰船的大型编队的航行序列卫幕队形很相似。

队形最前方有前卫成人字队或雁行队,而主力舰的大本营居中,相当于中军帐。左右翼有展开的方位队,如鸟之舒两翼,大本营的主力舰周围还有卫幕舰任保卫,警戒之责。舰队的尾翼也有护卫舰警戒。

船队的前后左右均有战船形成卫幕,有利于保卫中军帐及辅助船的安全。遇有战斗情况,位于四周的卫幕舰船易于展开迎敌。

当遇有敌舰从队后来袭时,只要各船根据统一令,原地调头,首雁形分为为燕尾形,原来的后燕尾开变换为首雁形队,可使整编队迅速转成180度,以迎敌。

指挥一个庞大的特混编队的行动和通讯联络是密不可分的。在没有无线电通讯手段的15世纪,所能用的海上通讯手段只有视觉通讯和听觉通讯,也就是靠旗、灯和音响信号。从中军帐的帅船到外围的卫幕船,欲通畅无阻地传递信号,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和严肃的纪律。

据《西洋记》记载,郑和船队的通讯手段是:“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如遇敢有故纵,违误军情,因而偾事者,即时枭首示众。”可见其通讯联络纪律的严格程度。

明代船队在夜航中以灯光为号,则是常见的。各船以灯火为号,中军船放起3支火把,一盏悬灯。其余四方各营的情况是:前营船平列悬灯两盏;左营悬灯两二盏,各桅一盏;右营大、小各平列悬灯两盏,后营两盏,一高一低,以便于识别各船所在的阵位。

如遇有雾、雨、雪等不良能见度时,则用音响信号进行联络。如配有大铜锣、小锣、大更鼓、小鼓等物件。除作为作战指挥用之外,还可用于传达号令和信息,以便在能见度不佳时,保持有效的联络。除锣、鼓之外,还有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即使天气良好时,音响信号也有其专司的内容。如前进、后退、举炊、集合、起碇、升帆、抛锚等活动,便皆以音响信号指挥。

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使郑和船队顺利实现了七下西洋的宏伟目标,为我国航海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旁注]

阿拉伯语 即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使用阿拉伯文,主要通行于中东和北非地区。阿拉伯语因分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都有其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为准。

雕版印刷 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金刚经》,不过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我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

克尔白 阿拉伯语意为“方形房屋”。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圣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为世界穆斯林做礼拜时的正向,又称“天房”。原为始建于公元前18世纪的宗教建筑物。穆罕默德清除其中偶像作为伊斯兰教礼拜处。以后多次重修。

[阅读链接]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人员数量众多,船员的海航经验丰富,分工合理,船只种类齐全,而且具有有效地组织指挥与通讯联络系统,因而被很多外国学者称作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