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道路交通网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交通运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又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以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此外,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了“五尺道”。

秦代修筑的这些不同等级、各有特征的道路,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道路网。

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车同轨”就是其中之一。车同轨就是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

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进的,它适应了秦代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始皇派人对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道路加以整修,拆毁关塞、堡垒等障碍物,连接和修建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形成了以驰道为骨干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驰道是供帝王出巡时车马行驶的道路,即御道。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

秦代著名的驰道,有今陕西省境内出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秦代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幅宽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铁锤把路面夯实;每隔10米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除路中央10米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据古书记载,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1400千米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20万大军,一面驻守边关,一面修建直道。

直道经鄂尔多斯草原后进入子午岭,沿子午岭主脉由北向南,直至子午岭南端的甘泉山。甘泉山至子午岭一带,森林茂密,郁郁苍苍,鄂尔多斯草原更是野草丛生、湖沼遍布、猛兽蛇虫出没、人迹罕至的地区。

蒙恬经过一年多时间考察,能够确定这样一条直至阴山山脉之下的近路,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山区面积广,支岭较多,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扼守着东西两侧的河谷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子午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族奴隶主入侵中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子午岭两侧的河谷大道,即著名的延州道和马莲河道。河谷地带水草丰盛,游牧族习惯来往于河谷大道,因此,它们成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延州道河谷比较狭窄,北方游牧部族南下时困难较多,因而往往从马莲河道南下。修筑延州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马莲河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建成后的直道宽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其沿途各支线星罗棋布,每条支线都有容纳并排行驶两辆卡车至4辆卡车的宽度。

马莲河道正式使用以后,秦始皇的骑兵从云阳林光宫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

另外还有一条道路,在马莲河道之西,六盘山下的肖关道。这条道路比较平坦,附近的水草也比较丰盛,更利于骑兵活动。

秦直道是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代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的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下了一番工夫。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西汉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县和除道县,这两县正分别设在子午岭段直道的南北两端,显然是为了加强对直道的控制。

除了驰道、直道而外,秦始皇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了“五尺道”。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了一位名叫常頾的人率众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常頾开通的五尺道虽宽5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采用“火焚水激”的原始方法。

五尺道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为“石门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50米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通向蜀地的重要商道。

其实,秦代除了修筑城外的道路外,对于城市道路的建设也有突出之处,如在阿房宫的建筑中,采用高架道的形式筑成“阁道”,自殿下直抵南面的终南山,形成了“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壮观画面。

总而言之,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

这一伟大创举,不仅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的陆路交通也有深远影响。

[旁注]

匈奴 我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

林光宫 位于陕西省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秦代始建,因甘泉山而得名。既是安边固疆的重要军事作用,也是避暑狩猎之胜地。此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汉帝国强大兴盛的缩影,更是研究秦汉文明史的宝贵佐证。

僰人 又称“山都掌”、“都掌蛮”。是先秦时期就在我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据研究,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宋代才开始以壮族为名,可见壮族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主干,也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流。

阿房宫 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是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我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

[阅读链接]

相传,秦始皇当年让太子扶苏镇守西北,建功立业,好使他将来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秦始皇爱子心切,还特意叫将军蒙恬扶持他。

扶苏忠心耿耿,他在西北一待就是数年,除了参与军事决策外,还协助蒙恬修建了直道。秦始皇去世后,扶苏遭人陷害,被奸臣赵高假传圣旨赐毒酒自尽。扶苏仰天长叹,然后端起毒酒一饮而尽。

扶苏死后,当地老百姓就把他埋葬在了直道上,并建庙纪念。但岁月沧桑,如今庙宇早已坍塌,只留下一堆黄土,供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