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命脉——漕粮与漕运

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3种。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漕运是维系朝廷经济命脉的重要事务,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漕运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漕运事业,以满足经济发展和战时运粮运兵的需要。如疏通、开凿和利用胥河、邗沟、菏水、鸿沟等,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这些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大,成效之显著,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在我国漕运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期,吴国在伍子胥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强盛起来。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河网纵横,交通全靠水路,舟师是吴军的主力。吴国的造船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已能建造各式大中型舰船,舟师成了吴军的主力。于是,吴国也和当时的其他诸侯国一样,力争称霸诸侯,做天下盟主。

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命伍子胥于公元前506年开挖了胥河,船舶可以从苏州通太湖,大大缩短了从苏州至安徽巢湖一带的路程。

胥河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

胥河从苏州通至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千米。

吴打败楚国后,继而又攻破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臣服于吴。取得两次重大的胜利后,夫差认为吴国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决定进一步用兵北方,迫使北方诸侯也听从他的号令。

但在当时,长江淮河之间无直接通道,北上用兵需由长江出发入海,再绕道入淮,航程过长,海浪过大。因此,吴国决定以人工河沟通江淮。

吴国过去连年攻楚,吸取了楚国发展航运的技术经验,再根据以往开河的经验,吴国因地制宜地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曾经先后在国内开凿了沟通太湖和长江的“堰渎”和太湖通向东海的“胥浦”。

伍子胥开凿的胥溪和这次开凿的胥浦,成为了后来隋代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又下令在邗城下开挖深沟,引长江水向北入淮河,从而沟通了江淮,以水路运粮运兵。开凿邗沟完全为军事目的,这就是漕运的开始。

因为漕运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运送军粮。后人又称邗沟为“山阳渎”。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

它从邗城西南引长江水,绕过城东,折向北流,从陆阳、武广两湖间穿过,北注樊梁湖,又折向东北,穿过博芝、射阳两湖,再折向西北,至末口入淮河。

邗沟渠线所以比较曲折,主要原因是要利用湖泊,以便减少工程量。这条运河全长约150千米,它开通后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为后来江淮运河的发展奠立了初步基础。

那时,黄淮之间的东部,有两条较大的自然河道,一条是济水,原黄河的岔道;一条是泗水,最终流入淮河。泗水与济水很近,只要在两河间开一条运河,吴国的军队就可以从淮河进入泗水,通过运河转入济水,上溯济水,可达中原腹地。

公元前482年,吴国夫差下令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和定陶县东北之间凿开了一条新水道。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

菏水同胥河、邗沟一样,都是吴国为了政治、军事需要而开凿的。在后来长时间中,对加强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也在积极发展漕运,魏惠王为称霸中原,公元前360年开挖了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鸿沟。鸿沟是我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淮的人工运河。

鸿沟先在河南荥阳把黄河带有较多泥沙的水引入圃田泽,使水中的大部分泥沙沉积在圃田泽中,既减轻下游渠道的堵塞,又使圃田泽起到水柜的作用,调节鸿沟的水量。

然后引水向东,绕过大梁城的北面和东面,向南与淮河支流丹水、睢水、涡水、颍水等连接起来,许多自然河道连接成网,船只可以畅通无阻。

鸿沟开通后,建立了直通东方各诸侯国的水路交通线。保持了魏国同东方诸侯国的沟通,加强了同他们的联系。

鸿沟的开凿,不仅在黄河、淮河、济水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水上交通网,而且由于它所联系的地区都是当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鸿沟修成后,经过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中原地区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时期又称“狼汤渠”。

该地北临万里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大平原,南接中岳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兵家必争的古战场。

[旁注]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大禹的后代。春秋末越国国君。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

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游历山川,考察民情,撰《水经注》40卷。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魏国第三代国君。后称梁惠王。在位期间,用李悝为相,实行政治改革;信任庞涓,军事实力大增;问政孟轲,治国尽心竭力。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链接]

伍子胥受命开挖河道后,亲率20余万士兵和民工施工。很快,这条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终于凿通了。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此河取名为“胥河”。

胥河凿通后,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率大军突然向楚国发起进攻,将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并很快占领了楚国的都城。

那时,楚平王熊弃疾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楚昭王熊轸也逃之夭夭。后来,秦国出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