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前言

本书作者纳骚·威廉·西尼尔(1790—1864)是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幼年接受父亲的教育。1803 年以后就学于伊顿学院、马格达连学院、牛津大学等校,在牛津大学毕业时获文学硕士学位。1819 年在伦敦从事律师事务。1825—1830 年和 1847—1852 年两度任牛津大学教授,讲授经济学。他曾担任英国不少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如济贫委员会、工厂委员会、爱尔兰济贫法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并曾参与制订 1834 年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条例。他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 还有《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 (1837 年)。他还写过有关人口问题的著作。

本书最初(1836 年)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伦敦百科全书》,1850 年后改出单行本,在作者生前共出五版。中译本根据 1938 年发行的版本译印。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取得了强大地位,便和土地贵族、金融巨头结成联盟,共同统治英国。无产阶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也日益壮大,日益觉醒。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①。工人运动迅趋高涨。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要求(表现为宪章运动的逐步兴起),在经济上也开展了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农村无产阶级又燃起了熊熊烈火。资产阶级深切地感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威胁。它不仅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镇压无产阶级,并且豢养了一批文丐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极力反对和抵制工人运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了。西尼尔就是英国资产阶级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他充当了资产阶级的辩护士。

在本书中,西尼尔首先提出了他的所谓“纯经济理论”。在谈论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时,西尼尔追随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成为超阶级的纯粹经济学,成为专门研究和说明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的科学,而对这些规律的解释又要以人类的心理活动或人们的主观感受为依据。这样,他就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歧途。西尼尔从功利主义这个总原则出发,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所谓四个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数的,只是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或者是各阶级中各个人对于在养成的习惯下所要求的那类财富可能不足以适应其要求的顾虑。3.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定限地增加。4.假使农业技术不变,在一地区以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劳动,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也就是说,尽管在土地上增加劳动,虽然总的报酬有所增加,但报酬不能随着劳动成比例地增加。”(本书第 46 页)这四个基本命题都富于辩护性。第一个基本命题是重弹功利主义的旧调。第二、第四两个基本命题是从马尔萨斯和当时的庸俗经济学著作那里抄来的,西尼尔的“贡献”只是把庸俗经济学家们关于“人口规律”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观点放在功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第三个基本命题是引申萨伊关于财富和分配的庸俗观点加上西尼尔本人“发现”的节欲论,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皮相说法。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5 页。

在本书中,他用这种“纯经济理论”来解释价值、利润、利息、工资等经济范畴,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宣扬(用西尼尔的话来说, 就是“发现”)利润来自资本家的“节欲”。

西尼尔认为,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创造的,而是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即效用、可转移性和供给有定限。他所说的效用不是指商品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而是指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感受。他说,效用“是足以直接或间接产生愉快的能力,这个词包括一切类型的满足,或痛苦(包括一切类型的不愉快)的防止。”(本书第 17 页)这就是说,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们对商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西尼尔认为,这种纯属主观感受的“效用”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供给有定限。在他看来,商品效用的大小,是由该商品的需求状况特别是供给状况决定的。随着商品供给的增加,该商品的效用成比例地减少,反之亦然。他说:“任何物品,如果供应充足,那么已经具备,不再需要增购或者即使要增购也有限的那些人,为数必然很多,供应越是充足,这类人也就越多; 就这类人说来,增加的供应已经失去了全部或将近全部的效用。反之,物品越是稀少,需要的人就越多,需要的迫切程度就越加提高;因此,物品的效用,也就是保有某一数量时所获得的愉快,将按比例地增加。”(本书第 26 页)这就是说,物品的稀少性是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能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表现为较高的价值。西尼尔把这一点归结为人性的作用。他说:供给有定限“对价值的影响的主要根源是人性中两个最有力的要素:喜爱变换和喜爱体面”(本书第 24 页),而满足这种人性的物品随着人类享受程度的不断提高总是处于稀缺状态,这就影响了它的供给。很明显,西尼尔关于效用和供给有定限的这些界说,都是用人们的主观心理来解释价值形成过程,它们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英法等国出现的一种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在申述价值问题时,西尼尔又提出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即工资和利润。他认为,“人类劳动、人类节制和大自然自发的要素,是生产的三个手段”(本书第 148 页),前二者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所谓生产成本,我们的意思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即节欲——引者)的总和”(本书第 155 页)。在他看来,商品生产的进行,或人类的劳动与节欲的发挥,需要借助于自然力量,因而自然要秦是生产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这种要素极端丰富,到处可以取得,其供给实际上并无限制,它就仅有效用而无价格,不能成为价值的构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限制或影响商品供给而对商品价值起决定作用的,就只是人类的劳动与节欲,即生产成本。和萨伊、马尔萨斯等人的有关论述一样,西尼尔的生产费用论也渊源于亚当·斯密价值论中的庸俗成分,所不同的只是他运用节欲的概念来解释生产费用,把生产费用归绪为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因素。他的这一错误理论,后来被一些庸俗经济学家发展为资本生产力论。

西尼尔的“节欲论”是怎样的货色呢?按照他所下的定义,节欲是指“个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对于他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个部分,或者是不作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有计划地宁愿从事于其效果在于将来而不在于眼前的生产”

(本书第 93 页)。劳动是工人对个人安逸的牺牲,资本则是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和眼前享乐的牺牲。二者既然都作出了牺牲,并通过这些牺牲创造了商品

价值,它们就理应从商品价值中得到一定的份额作为这些牺牲的报酬。西尼尔提出,工资就是对工人“牺牲安逸的报酬”;利润则是对资本家所作牺牲的报酬,“节制所表示的,既是不将资本投于非生产性使用的那种动作,也是将劳动使用于产生遥远结果而不是眼前结果的那种在性质上相同的行动。采取这样行动的人是资本家,这一行动的报酬是利润。”(本书第 138 页) 有时他也将资本家由于不将资本投于非生产性使用、即“牺牲”自己消费而获得的收入称为利息,或对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在他的这个“新发现”中, 劳动和资本都化为纯粹主观心理感觉的范畴,资本、工资、利润、利息的本质也都遭到严重的歪曲,资本家更被尽情美化了。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又说:“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②这里清楚地指明,资本家是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绝不是什么甘作“牺牲”、“节欲”的苦行者。他们为了加强竞争和剥削,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而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它离不开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怎么能把它说成是什么资本家“牺牲”、“节欲”的结果?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积累的关系来看,虽然资本家的挥霍一般不象放荡的封建主的挥霍那样直截了当,但是资本家的摔霍仍然和积累一同增加,一方决不会妨害另一方。资本积累得越多,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他们也就越有条件过花天酒地、腐朽糜烂的生活;而资本家的奢侈浪费,讲究排场,又往往成为他们猎取“信誉”的手段,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积累。西尼尔鼓吹“节欲论”,显然掩盖了雇佣奴隶制和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化成了共同牺牲、并按各自作出的“牺牲”分别取得报酬的平等关系。马克思在讲到西尼尔的“新发现”, 即“用节欲一词来代替被看作生产工具的资本一词”时指出:“这真是庸俗经济学的‘发现’的不可超越的标本!它用阿谀的词句来替换经济学的范畴。如此而已。”

附带提一下。除了上述“节欲论”一类辩护理论外,西尼尔还在其他著作中提出了“最后一小时”的说法,为资本家榨取利润进行辩解。他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同时进行的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割裂开来,硬说工人在每天工作十小时以后的最后一个小时是创造“纯利润”,而最后的一个半小时是创造“毛利润”。如果工作日由当时的十一个半小时缩短到十小时,资本家就不得不因无利可得而关闭工厂,因此工人阶级不应当进行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斗争。他的这一谬论受到了英国工厂主们的热烈赞赏。“1836 年的一个早晨,以经济学识和文体优美著称的纳骚·威·西尼尔,这位在英国经济学家中相当于克劳伦的人,从牛津被召往曼彻斯特。他在牛津教授政治经济学,现在被召到这里来学习政治经济学。工厂主选中了他,要他充当斗士去反对新颁布的工厂法和比工厂法更激进的争取十小时工作日运动。”①从马克思的这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也不难看出,西尼尔进行理论活动完全是出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829 页。

② 同上书,第 649—65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51 页。

于资产阶级的需要。

西尼尔的一些谬论不仅对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曾经产生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为一些资产阶级辩护士所师承。因此研究他的著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