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留迹两淮大地
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佐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血液流成了淮河,毛发长成了森林,骨架形成了山脉,双目生成了日月。
约4600年前的尧舜时代,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
这时,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尚书·尧典》中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而且,再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
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
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姓,建国于崇,史称“崇伯”。
当时洪水泛滥,鲧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9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
《山海经》记载鲧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
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千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
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10年之久。
《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4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
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9条河道,修治了9个大湖,凿通了9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
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
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舜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
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巨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
其后,大禹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9州。
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
大禹治水,足迹踏遍了两淮大地。
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鲧和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据史载,大禹是淮河流域河南登封人,他曾3次到桐柏山查看淮河水情,征服淮河水妖巫支祁,使淮河不再泛滥。另外,这里也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
大禹还在安徽怀远县的涂山留下遗迹。相传这里是大禹娶涂山氏和大会诸侯的地方,后人在涂山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禹王宫,象征涂山氏的天然石像启母石,就矗立在禹王宫前。
荆山也有大禹的踪迹。荆山与涂山隔河相望,这里曾经为大禹的儿子启建造过启王殿,山腰有白乳泉和望淮楼。荆山脚下的断梅谷,是长淮三峡之一,更是风景秀丽的天成佳景。
在河南省登封和禹县,传说大禹的后代启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夏,在阳城和阳翟,即登封和禹县,就是夏王朝的古都遗址。
[旁注]
盘古 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我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是唯一的一位可以被称为“顶天立地”的神,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为了人类而献身,用自己的身躯创造了世界万物。
《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直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息壤 是古人对大禹有效治理此处长江边上的洪灾险情的神秘称谓。就是指能不断增长与水势相抗衡的土壤。也指大禹之父鲧治水在荆州古城留下的一处遗迹,位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系一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4根,以示标志。
禅让“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这是一种不同于世袭制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制的模拟,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
[阅读链接]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
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
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