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统领建安文学风骚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沛国谯郡,即安徽省亳州人。他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作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

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写成了《登台赋》。

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

曹植的文学活动主要是诗歌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在乱世和军中的时代感受。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问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其原名《感甄赋》,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

全赋多方着墨,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

洛神,洛水女神,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妃淹死洛水后所化。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来形容洛神。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时期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曹植的《洛神赋》想象丰富,辞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练、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另外,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文坛巨匠“三曹”,以及以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淮汉文化密切相关的。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当然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但尤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

另外曹植还有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

钟嵘称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旁注]

乐府 民歌音乐,最初始于秦代,至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洛神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洛阳不仅是按照上天旨意建造的天造王都,也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洛神就是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民间于是有了洛神的传说。

钟嵘 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513年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

[阅读链接]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他说:天下人的才一共一石,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我只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天下人共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