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盐商留下的园林胜景

话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元朝的残余军事力量仍盘踞北方,在漠北建立北元政权,并时刻威胁明朝。为了巩固东北和西北的安全,朱元璋及其后继者多次北伐,但均未荡平北元势力。

于是,朱元璋便在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建立了9个边防重镇以防御蒙古势力。为供应重镇的军需物资,朱元璋一方面在边境进行军屯,另一方面实施“召商输粮与之盐”的开中制盐法,“盐法边计,相辅而行。”

这时,扬州是得利于大运河而发达的城市之一。地处长江、淮河与运河的交汇点,便成为两淮盐的管理和最大的集运中心。

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扬州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据说,自明代中后期起,两淮一带其煮盐之场较多,年集散盐达10亿千克,又因食盐之口较重,销盐之界较广,为此,两淮地区的盐商便发了大财。尤其在清代乾隆朝,“其时扬州盐法全盛”,两淮盐商们在淮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影响极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淮盐商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以后,仅将一小部分用以进行再生产,更多的钱财除报效朝廷以外,这些商人不惜糜千万巨金,在扬州兴建了很多著名的园林胜景,以备翠华临幸。

据光绪《江都县续志》中记载:

商人多治园林饬厨,传教歌舞以自侈。

为此,可以说,两淮盐商雄厚的“资本”造就了清代扬州园林的全盛期。

两淮盐商们掏钱建造的园林,有的是为了扬州的公益事业而修建的,还有的则是为了盐商们自己居住而修建的,在后来的扬州城内,还保存着不少当时修建的著名园林。

如清嘉庆间两淮商总黄至筠于寿芝园故址改筑而成的个园,鲍志道兴建的西园曲水,汪应庚兴建的大明寺西园,郑元勋兴建的影园、休园,马氏兴建的街南书屋、黄履暹兴建的趣园、吴家龙兴建的锦春园等。

其中,个园在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318号,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1818年,位居扬州八大两淮盐总第七的黄至筠购得此园,整理、修缮乃至重建。

黄至筠把他的得意之作命名为“个园”,一半因为爱竹,另一半却因为自己名字中的“筠”出处在竹。

个园占地2.3平方千米,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格局,住宅、叠石、园竹三分天下,而以竹石著胜。园内修竹万竿,幽篁遍地,劲节拔地,疏枝弄影,于疏朗开阔之中,营造出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

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

园门内的第一处建筑便是春景,由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

秋山位于园之东北,坐东朝西,以黄石叠成,如刀劈斧砍,拔地而起,峻峭凌云,气势磅礴。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中峰高耸奇险。四面奇峰凌空。

冬景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用晶莹洁白、体圆浑厚的宣石堆筑而成。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熠熠生白。无论是近观还是远看,总似经年未消的皑皑白雪,隐隐散出逼人的寒光。

山后粉墙上开尺许圆洞24个,上下4排交错排列,称之为“音洞”,因为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风起呼啸有声,“北风呼啸雪光寒”,隆冬时期不仅有“雪色”、“风声”,山侧还有“凌寒蝉独自开”的蜡梅。

个园以“四季假山”,是以门景的竹石为春,以湖石山子为夏,以黄石山子为秋,以宣石山子为冬。园中竹的品种极多,共有60多个品种,占地达12000平方米。加上花园小径,丑石天桥,把竹子的“正直、虚心、气节”的品格发挥到极致。

在扬州,有几十家像个园一般的私家园林,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江淮盐商的私宅,扬州人称其为盐商园林,它们是两淮文化的代表之一。

盐商鲍志道兴建的西园曲水,本是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旧址在虹桥东南,盆景园内。城河由北折西处,曲水当门,饶有野趣,到清代时为西园茶肆,继改园,有濯缨堂、水明楼诸胜。

大明寺西园亦称“御苑”、芳圃,在扬州大明寺西侧。园始建于1736年,为郡人汪应庚所筑。

西园利用蜀岗的自然丘陵,加以人工的奇妙点缀,形成四周山岭环抱,在造园艺术上别具一格。岭间古木参天,沿水种竹,富有浓郁的山林野趣。据说,乾隆数度南巡,“御苑”亦日臻完善,以其寺庙园林的独特风韵,跻身于扬州的大型园林之中。

古籍《平山堂图志》对西园作了这样的描述:

园在蜀岗高处,而池水沦涟,广逾数十亩。池四面皆岗阜,遍植松、杉、榆、柳、海桐、鸭脚之属。蔓以藤萝,带以梅竹。夭桃文杏,相间映发。池之北为北楼,楼左为御碑亭。

楼前为瀑突泉,高五丈余,如惊涛飞雪。东有屋如画舫浮池上。临池为曲室数楹,修廊小阁,别具幽邃之致。园中瀑突泉二,以拟济南稍泉林之胜。

影园约在明代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修建,是两淮盐商郑元勋为奉养母亲,请住镇江的造园名家计成过江造成。

影园园址选在扬州城外西南隅,荷花池北湖,二道河东岸中长屿上。“园内,柳影、水影、山影,恍恍惚惚,如诗如画。

据说,这座园子修成后,郑元勋就请书画家董其昌为这座园子题个名,董其昌说园中柳影、水影、山影相映成趣,叫影园如何?郑元勋拍手叫绝,董其昌随即挥毫题写了“影园”匾额。

在历史上,与郑元勋的影园齐名的是他的兄弟郑侠如的私家园林扬州休园。在扬州园林中,休园无论从造园尺度还是造园艺术上都很突出。

街南书屋位于扬州东关街,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二人住宅园林遗址,因其在东关街南,故称“街南书屋”。

原书屋东至薛家巷,北至东关街,南至韦家井,西至马坊巷,保存到后来的旧屋只有两进建筑。同时,原书屋曾有12景,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一块从太湖购来的小玲珑山石,因此,书屋又被称作“小玲珑山馆”。

园林中有处藤花庵,主人说这地方是处“清斋”。藤花庵的特色是小屋为藤花所绕,青藤掩映,浅绿的幽光弥漫于清斋之中。庵中有4件饶有古趣的物件不可不记,一是树根几,二是雕竹屏风,三是髹漆榻,四是琴砖。

看山楼是园林中的一处待客之楼,楼面不大,有三间屋,楼中陈列雅致,可容一二十人小坐。

“看山楼”所指的“山”有远有近,近处是指楼外一角假山,远处则指江南诸山。楼上看山,楼廊有栏杆,“凭栏远目望江南”。

两淮盐商兴造、扩建的园林,既丰富了名城具有深厚而独特人文景观的内蕴,又丰富了两淮文化,它们为形成扬州后来的城区结构格局、地位及规划其发展方向,创国家一流旅游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其造园艺术、建筑风格和传统特色,又给后人保护与建设、开发古典园林以重要参考和诸多借鉴、启示。

[旁注]

大运河 是我国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700千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煮盐 是指用深腹容器煮沸取自海边滩涂下或盐井里的卤水并加凝固物来结晶成盐。我国古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使沿海人民逐渐摸索出与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煮盐办法。第一步制卤,第二步将卤水放在锅内用火熬煮成盐。

大明寺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蜀冈中峰。742年,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

计成(1582年~1642年),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少年时以绘画闻名,他最推崇的画家是五代的荆浩、关仝,最爱他们山水画的意境。他著有《园冶》3卷,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造园专书。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官吏、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阅读链接]

据说,扬州街南书屋的主人江淮盐商马曰琯有三癖,第一癖便是好收藏古书。他在园林中建了一座丛书楼,后来书太多了,一座楼装不了,又建了一座楼。

马曰琯的第二癖,便是好收藏。当他获得少见文物时,便邀约友人共同欣赏。这些古物有时是宋人绘画,有时是明代漆盘,有时是汉代雁足铜灯,五花八门。

马曰琯的第三癖,便是以朋友为性命。马曰琯招待客人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别人家一般只管饭管酒管住宿,但是,马曰琯对待朋友则既要管饭管住宿,还要管人家治病等,非常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