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兼备的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江苏省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北里下河一带。
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同出一流,弹词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
在清代初期,评话艺人往往兼工弦同,乾隆、嘉庆年代以后才逐渐分开,清代中叶盛行期间,发展为双档演出,称为“对白弦词”,增添了琵琶伴奏。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连手的动作都很少做,重在面部表情。
扬州弹词的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画人物。双档演出,两人合作,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上手演员侧重叙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员担任。
扬州弹词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常用曲牌有“三七梨花”、“琐南枝”、“沉水”、“海曲”、“道情”等,以羽调和商调居多。
其中又以“三七梨花”为最主要最基本的曲调,应该说,它是一支旋律优美、形态多姿、表现范围广、感情容量大的上品曲牌,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少有变化,颇受观众欢迎。
扬州弹词唱词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3字句或7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
扬州弹词的说白除要求掌握一般节奏外,还有快工、慢工、绕口之分,快工又名“推宝塔”,最为常用和难说。说白要求换气时不使人有停顿的感觉,必须做到“书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扬州弹词艺术表演形式相对简朴,但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技术上讲求“说、表、弹、唱”,表演注重说功和做功融合兼具。
尤其是长篇书目说表,有大场面描绘,有人物心理表述,大至千军万马,小至一草一木,各色人等皆由一人表现,不仅在众多人物之间跳进跳出,频繁转换,同时也在演员“表”和角色“说”中变换自如,既有表演者客观评述,又有角色的主观感受。
扬州早期的说书艺术家中,多有兼演评话与弦词的,如张敬轩、张捷三等对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有很高的造诣,因而两种艺术互相吸收、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以后扬州弹词形成三支主要流派。影响最大的是由张敬轩后裔张丽夫、张幼夫和其子侄张继青、张慧侬逐步形成的“张氏弹词”,擅演的书目为《珍珠塔》、《倭袍记》、《双金锭》、《落金扇》,被誉为“张家四宝”。
另两派分别以周庭栋和孔庆元为代表。三门弹词,各成一派,兴于茶肆。后来,周孔两家相继失传,唯张氏弹词艺脉不断。
扬州弹词的传统书目有10多部,除张家四宝外,有影响的还有《玉蜻蜓》、《白蛇传》、《双珠凤》、《双剪发》、《大红袍》、《黄金印》、《白鹤图》等。
[旁注]
上手 戏剧术语,可理解成熟练度、掌握程度高,与下手相对,是指传统戏曲中的角色。上手和下手在戏曲班社里统称“武行”,合称“上下手”。
琵琶 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白蛇传》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白蛇精与凡人的曲折爱情故事。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流传有多个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祭塔等情节。
[阅读链接]
扬州弹词是“说说唱唱,说中带唱,唱中夹说,说唱兼备”的一门最富有曲艺特征的说唱艺术。
扬州弹词在清乾嘉年间就已相当繁荣。李斗的名著《扬州画舫录》曾记载过几位“工弦词”的名家,如王炳文、王建明、顾翰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