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艺苑风采
两淮地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区特殊的地区文化,这些文化艺术反映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特别在人民群众的节日中,显示着沿淮儿女对淮河的母亲般赞颂,抒发着每一个淮河儿女眷恋淮河、酷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显示着淮河儿女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在非常有名的地方艺术花鼓灯早已声名远播,而淮剧、徽剧等,在中华文化大厦中,也拥有属于她们的一席之地。
以坐唱为主的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旧时俗称“小昌”或“小曲”,是两淮地区既古老又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扬州清曲历史久远,元代小唱、散曲是其渊薮,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
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而且明代的许多小曲风韵仍有保留。
扬州清曲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全盛阶段,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异常丰富,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
扬州清曲的曲调有“软平”、“叠落”、“骊调”、“楠调”、“满江红”、“芦江怨”、“耍孩儿”、“杨柳青”等116支,这些曲牌除来自扬州本地小调外,还吸收了昆曲、徽剧、淮黄、道情及外地的民间歌曲。
扬州清曲的演出不需要庞大的演职员队伍,不需要大型的剧院舞台、不需要繁杂的舞美、灯光道具等,它和许多曲种一样,除了书场、剧场,厅堂也可演出。演员一两人也行,4人至6人最佳,最多不超过8人,唱奏者每人操一种乐器。
扬州清曲是曲牌体“坐唱”艺术,不化装、不表演,以歌唱来表达情感,刻画人物形象,一唱到底,清新、清雅,雅俗共赏。
但扬州清曲对艺人有特殊的要求,每个艺人不但会唱,而且都会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更重要的是要能“手口相应”,协调和谐,做到“自拉自唱、自弹自唱”。
因此,艺人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不需另设乐队。严格地讲,不能手口相应,就不是合格的清曲艺人。这就是清曲传统的特殊性。
清曲唱腔共性音乐特征为:多级进的腔格间常夹杂有四度小跳进、曲折环绕的腔型线伴随平直缓上缓下型、悠扬的行腔从容不迫、平稳的节奏不急不躁、润腔的使用不甜不腻、无强烈对比性结构及发展手法,整体平和雅致,清越动人。
这些音乐特质给清曲音乐带来婉柔不细腻、刚韧不桀骜、柔中有韧、刚柔并济的审美情感,给人清幽典雅、旖旎缠绵又不失爽朗稳健的感受。
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唱曲牌,有单支和联套。
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叠落金钱”、“吉祥草”等,后来主要用“软平”、“骊调”、“南调”、“波扬”、“春调”等。
清末时期,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另一方面本地小曲也吸取了一些外地民歌,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曲调更为多彩。许多曲牌被本地扬剧吸收,丰富了扬剧音乐。
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以演唱有较多情节的长篇故事,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国志》、《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调》等。
在演唱方面,清曲逐渐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伴奏渐趋统一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更显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清曲传统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
节目分为采用单支曲牌演唱的“单片子”和两支以上曲牌连缀或联套演唱的套曲两种类型。套曲又分为“小套曲”和“大套曲”,以“满江红”为主要曲调的套曲俗称“五瓣梅”。
扬州清曲的曲目十分丰富,共有传统曲目493种。
[旁注]
满江红 著名的词牌名之一,此调唐代人名《上江虹》,以后改称《满堂红》,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多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道情 我国曲艺形式的一种,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用渔鼓和简板伴奏。
联套 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出戏的音乐。一本戏若干折,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
[阅读链接]
扬州清曲的演唱分职业性和自娱性两种,前者在旧时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走街串巷或在航行于内河的客船上卖艺,后来主要由专业曲艺表演团体的专职演员进行表演。
后者多系店员、小手工业者和知识阶层的市民客串演唱,有些人甚至在创作唱本和音乐曲调的改革整理方面有所贡献,还有些人做过一些理论性的整理研究工作,如王万青即著有《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