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江淮拾英

江淮文化区又称两淮文化区,以巢湖为中心,处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我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

江淮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以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的扬州画派和历史悠久的霍邱柳编,以及当地色嫩味美的八公山豆腐而闻名。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受到长江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

大胆创新的“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我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我国画史上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官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遂乞病归。”

郑燮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郑燮还擅长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另外,郑燮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燮的代表作是《竹石图》。他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他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郑燮的代表作是《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郑燮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郑板桥理想的幻影。

郑燮的书法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其“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他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3个字尤为明媚动人。郑燮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高翔,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终身布衣。他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

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也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

高翔并且精于刻印,学程邃。也善诗,有《西唐诗钞》。

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至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久居扬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50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金农擅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其擅长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金农精于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风格古雅拙朴。又擅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

金农也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独创一种隶书体,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康熙年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他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

李鱓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

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黄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黄慎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困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擅长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连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

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

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

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

李方膺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李方膺也能画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盘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长画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

汪士慎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但从汪士慎的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

汪士慎54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写道: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67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

罗聘,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

罗聘为金农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

罗聘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兼能诗,著有《香叶草堂集》。也擅长刻印,著有《广印人传》。

金农死后,罗聘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也擅长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聘的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

[旁注]

八大山人 即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练沉毅,风格雄奇隽永。擅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等。

石涛 清代初期四僧之一。明代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画花卉也别有生趣。著有《画语录》。

黄公望 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全真派道士。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传世。

怀素 唐代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

1743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1448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