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味浓郁的淮海琴书
淮海琴书又名“坠子”,源于河南,变革创新并植根于淮海,流传于淮安及周边地区,是特有的“淮味”民间艺术品之一。淮海琴书以说唱见长,形式活泼,以音韵甜美著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淮海琴书有600多年历史,来源于“打蛮琴”,正规的名称叫“苏北琴书”。它早就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鲁南、皖北一带,是全国范围内流行较广的一大曲种。
淮海琴书第一个脚本取材于清待乾隆年间,江南蛮子罗三元运漕米进京,回来时路过山东临清,拐骗当地妇女,途径宿迁境内,事情败露,当地群众砸船救人的故事。
说书人把这个题材编成曲艺脚本,利用河南坠子,采用柳琴戏唱腔,最后逐渐演变成淮海琴书。
淮海琴书一般是“双档”演唱,多是一男一女,俗称为“死夹档子”,一人拉坠子,另一人敲琴打版。
有时也有单档演出的,只敲扬琴唱,或者是只拉坠子唱,用脚绑代板,有时采用多人演唱,则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大有戏曲演唱的风味,可谓是妙趣横生。
淮海琴书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艺术特色。连云港地跨北方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由于艺人使用的方言不同,在传播过程中,遂又形成了南北两种具有不同演唱风格的流派。
属于北方方言语系的琴书艺人,其演唱风格以朴素见长,具有粗犷、豪放、刚烈、朴实等特点。
属于江淮方言语系的琴书艺人则以华丽见长,具有委婉、细腻、缠绵、柔软等特点。
因此,在艺人中有所谓的“侉”、“昴”扬琴之分,其中“昴”琴往往一个曲目由数个曲牌连缀而成,艺人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具有独特的韵味。
淮海琴书音乐,经过艺人几百年传承、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曲牌,如“百鸟朝凤曲”,演奏者凭借指功就能奏出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鸟鹊争鸣、鸡鸣狗吠,可谓是别具一格。
淮海琴书的伴奏乐器有:坠胡、扬琴、木板,主要乐曲有大八板、小八板、悲曲、过门。过门变化较大,随着演员的唱腔变化和情节变化,有长有短。
琴书伴奏乐的特点是伴奏时坠胡的上下把位滑动幅度大,尤其悲调伴随演员的唱腔催人泪下。
淮海琴书唱腔曲牌分为“滚板”、“抒情”、“喜调”和“悲调”等数种类型,不仅演唱者有喜怒哀愁的声调表情,在乐器的过门上也有明显的区分。
喜怒哀乐的唱腔和音乐相吻合,对剧中人的性格刻画有极大的渲染力,唤起听众的共鸣。
淮海琴书演唱的一个特点是:乐器只伴奏过门,唱句中不采取音乐伴奏的方法,这样就保证了演唱吐出的字字句句全部清晰的无干扰的送进听众耳朵,保证了演唱效果。留给听众的印象是入耳、入脑、好听、好记,深得广大听众的喜爱。
淮海琴书书目众多,而留传在江淮一带的主要有:《薛仁贵回窑》、《秦琼卖子》、《罗成大闹德州府》、《王天宝戏妻》、《李官保投亲》等。
[旁注]
柳琴 我国的拨弦乐器。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是苏北、鲁南一带柳琴戏、安徽泗州戏和陕西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外形像琵琶但略小。
坠胡 我国擦奏弦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琴筒状似四胡,但短而粗,用铜板或硬木制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头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张两弦。除伴奏外,还用于合奏和独奏。
秦琼 唐代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阅读链接]
作为淮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化,淮海琴书深受农村中老年人的喜欢。不论年老年幼者都会哼上两句,其唱词迭句押韵,语法句式错落对整,唱起来朗朗上口,经由唱书艺人世代相传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性。
在淮安农村,夏天的晚上是琴书最为兴盛的时节。人们喜欢聚集到固定的场所,坐在小板凳或柴席子上,摇着扇子,悠然自得的欣赏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