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天安门的地位显赫

天安门一直是明清两代王朝身份和皇权的象征,当时的天安门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简直就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哪怕是探头一看,也是“私窥宫门”的重罪。

明清两代时,天安门是皇帝颁布最为重要的诏令,也称“金凤颁诏”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册封皇后等重大国家庆典活动,皇帝都要在天安门举行“金凤颁诏”仪式。据清代史书《日下旧闻考》记载:

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

就是说,皇帝发布的重大命令,就是书面的诏书,要在天安门上进行一套隆重繁琐的仪式,才能向全国各地颁发。这表明天安门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

在进行颁诏仪式时,工部要预先在天安门正中垛口备有黄案的宣诏台,并准备好“金凤朵云”,就是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

奉诏官和宣诏员,就是捧接诏书和宣读诏书的官员等人衣冠楚楚,早已恭候在那里。

诏书宣读之前,放在太和殿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经过一套繁琐的礼仪,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诏书,捧出太和殿,暂放到午门外的龙亭里,然后在鼓乐仪仗的引导下抬到天安门城楼上,再将诏书放在宣诏台的黄案上。

宣诏官登台面西而立,宣读诏书。这时,只见天安门下金水桥南,文武百官和吉老按官位序列依次面北而行三跪九拜大礼。

宣诏官读完诏书,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衔放在木雕的金凤嘴里,再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日正中徐徐放下。城楼下早有礼部官员双手捧着“朵云’等在那里,这样,“金凤”嘴中的诏书也就落在“云盘”中了,此举称为“云盘接诏”。

礼部官员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天安门前的龙亭内,然后由黄盖,就是黄色伞盖、仪仗和鼓乐为前导,浩浩荡荡抬出大清门,送往礼部衙门。

这时,礼部尚书早已从长安左门快步回到礼部衙署门前跪迎诏书,并将诏书恭放在大堂内,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

天安门还是“金殿传胪”的地方。明清时代,盛行科举制度。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前进行的属国家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明初“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移至太和殿。清朝在保和殿。这种考试每3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千步廊朝房,经礼部会试,考中后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的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10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列第一甲第二名叫“榜眼”,列第一甲第三名的是“探花”。

殿试两天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十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

考中的进士被皇帝召见后,礼部官员捧着“钦定”的写有进士姓名、名次的“黄榜”,先放到午门前的龙亭里,再由鼓乐仪仗前导,抬出天安门,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里,就是后来的南池子南口迪西红墙处,由名列榜前的新科状元率诸进士看榜。

3天后,“黄榜”收回内阁封存。而后,顺天府尹,就是北京的地方官给新中状元、榜眼和探花者插金花,披上大红彩绸,用仪仗接到城北顺大府衙门里饮宴,以谢皇恩。完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醉心于仕途的士子们,一旦“黄榜”题名,便身价百倍,因此当时人们把中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把天安门前的长安左门称作“龙门”。

明清时期,除了在天安门举行“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等活动外,还有皇帝每年要到天坛、地坛祭天祭地,皇帝御驾亲征和大将出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胜利凯旋“献俘”、“受俘”,遇有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也都要启用天安门,以显帝国威风。

天安门地位至尊,即使皇帝出入也是有限的,嫔妃夫役更是绝对禁止出入天安门的。但也有例外,就是皇帝大婚时,新婚皇后可以由天安门抬进后宫。

皇帝大婚可不是小事,也有一套繁琐的程序。要先派使者到女家行聘礼,再迎新皇后,由大清门入天安门进后宫。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这种帝王独尊的现象,甚至连皇帝的父母能否从天安门通过都会引起争议。

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母亲要去太庙祭祖先,在从何门进入的问题上,礼部的官员们就此引起了一场争论。最初决定由东安门进入,但当时的礼部尚书张璁直言劝说众臣:

“即使是贵为天子,也是有母亲的,怎么能让皇帝的母亲从旁门过去呢?”

最后,礼部官员们议定,改由大清门入天安门去太庙。天安门是进喜不进丧的地方,就连皇帝以及皇帝父母的灵柩都不能从天安门出入。

明代时,“廷仗”和“献俘”的地方,均在天安门的后边,午门的前面。但清朝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罚。

“廷杖”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那时,皇帝倡导文武百官以至平民百姓上书“进谏”。但是,“劝谏”批评皇帝是要冒风险的。如果冒犯了皇帝的尊严,龙额大怒,就要在午门前罚跪、打棍子,这叫做“廷杖”。

“献俘”始于清朝。凯旋的军队将士,为显示战果,要在午门前举行“献俘礼”。仪式前一天,战俘由兵部官员牵引,自长安右门入内,押至太庙、社稷坛祭祀,表示是祖宗的护估和国家的福分。此举被称为“献俘”。

据《午门献俘图》记载:次日,皇帝登午门楼受俘。门楼正中设御座,檐下张黄盖。各种仪仗、法驾、卤簿陈设在阙门左右,御辇、仗马、护朝宝象、大乐排列停当。

当日清晨,众王公大臣,身穿朝服云集午门前,俘虏们此刻也被押至此地。身穿衮龙服的皇帝在鼓乐声起、三呼“万岁”声中,至午门城楼御位上降旨,对俘虏进行发落,若恩赦不株,则宣旨释俘,众战俘叩头谢恩。此景称为“受俘”。

乾隆皇帝曾于1755年御制《午门受俘》诗一首:

雷霆申宿令,阊阖受新俘。

讵乃恩全背,安能诛竞捕?

缉凶新附奋,宥命旧奸瞿。

白练阵班末,双顽肆市衢。

快晴天意顺,大礼众情愉。

益切钦心镜,永怀巩帝国。

该诗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受俘礼乾隆皇帝的惬意心情和期望皇朝永固的思想。

[旁注]

《日下旧闻考》 是一本有关北京的史志书,全书名《钦定日下旧闻考》,160卷,清朝大臣英廉等奉敕编撰。本书参阅古籍近2000种,收集保存了大量自清顺治至乾隆4朝时期,中央机关及顺天府、宫室、苑囿、寺庙、园林、山水和古迹诸方面的建置、沿革及现状的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礼部尚书 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始置于南北朝北周时期,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状元 指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第一名的人。殿试由皇帝或中央政府指定的负责人主持,用同一套试题,在同一地点开考,然后经统一阅卷、排名,并经最高当局认可的进士科国家级考试的第一名。此制度始建于隋唐时期。

天坛 在故宫东南方,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4倍,是明清两朝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

午门 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俗称五凤楼。

[阅读链接]

据说,1844年,道光皇帝亲御太和殿召见新科状元等人,不料这天传胪唱名时,获得这一年第一甲第一名的武进士徐开业与第一甲第三名的武进士梅万清没按时到班,他们说因天安门阀门未开误了点卯。

但事有凑巧,与他们同住一区的第一甲第二名泰钟英等人却均由天安门阙门入宫。所以,徐、梅二人理由欠妥。按大清律典,延误到班要被斥革。

后来,因皇上发恻隐之心,念二人系草茅新进之人,保全了二人的武进士头衔,允许再参加下一届的会试。这一年的新科状元就由秦钟英替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