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正阳门日臻完善

在明朝正统年间,重建完成后的京师9门中,以“正阳门”的形制最为隆崇,不仅箭楼设门,在瓮城左右也都设了门,并在还在其左右门上加盖了闸楼,而其他诸门瓮城内则只设一门。

至此,正阳门作为京都正门,可谓名实相符了。在它的名字中,“正”代表了它是京城的正门,而“阳”则是天之大数代表了皇帝,因为“日为众阳之宗”,古代以为人君之象,因系“国门”,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正对宫城,故命名“正阳门”。

1553年,为抵御蒙古俺答汗部不时对京师的袭掠,保护正阳、崇文和宣武三关厢之民,明世宗朱厚熜又诏令修筑了外城。

明朝时期的北京诸城经过洪武、永乐、正统和嘉靖四代近200年的改建增筑,规整壮观,形制完备,最终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即内城9门,外城7门,皇城4门,共20门的格局。

而正阳门以宅中定位的优势,与崇楼巍峨,雄视八表、籍壮观瞻的国门地位,一直领秀京师诸门。在当时,正阳门不仅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和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和五牌楼”的格局。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两层城楼,占地3000多平方米,城台上窄下宽,有明显收分,宽95米,厚约31米,高约14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台正中辟有券拱门,五伏五券,内券高9米多,宽7多米,外券高6米多,宽6米,门内设千斤闸。

正阳门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结构。楼脊饰龙头兽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层柱子,朱红梁柱,金花彩绘。城楼的楼上、楼下均四面均设有门。

在城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有斜坡马道以通上下,通面宽七间41米,进深三间21米。城楼外侧重檐以上悬挂木质大门匾。

城楼的楼身宽36米多,深16米多,高27米多。上下均有回廊。上层前后装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朱红砖墙,明间及两侧正面各有实榻大门一座。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为古代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也是古代北京全城最高大的一座建筑。

正阳门箭楼位于正阳门城楼的正南方,是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代表性建筑,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占地2147平方米。城台高约12米,上窄下宽,也有明显收分。

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米多。开在城台正中的中门,与城门相对,是内城9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供龙车凤辇通行。

当皇帝去天坛“祭天”,或去先农坛“亲耕”时,“御驾”都由此出入。平常时,正阳门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百姓经瓮城东西两个门洞出入。

箭楼上下四层,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南、东、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南面四层,每层13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连抱厦2孔,共辟86孔。

箭楼的结构为前楼后厦,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20米;北出抱厦庑座,面阔五间,宽42米,进深12米,门两重,前为古老的吊落式闸门“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整座箭楼通高35米多,在明代及后来的清代北京城垣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辟门,亦最为高大雄伟。由于其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在箭楼与城门楼之间有一座巨大的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对城门的保护而设立的,用以消除城防的死角,加大敌人的攻打难度。

历史上,北京内城曾多次遭到进攻,如后金军队和蒙古族俺答汗和部落的围攻,以及后来清代时八国联军的进攻,因正阳门的城池坚厚,除八国联军之役外,在其他围城战中均未曾被强行攻破过。

瓮城为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东北和西北两内角为直角,东南和西南两外角为抹角,瓮城将城垣、城门楼、箭楼和两座闸楼连接起来。瓮城城垣与城墙高度相同,高约11米,略窄些,内为土墙心外甃大城砖。上顶甬道海墁城砖,外侧筑雉堞,内侧筑女儿墙,内有空场。

瓮城东西两侧建有闸楼,闸楼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歇山小式屋顶,外侧辟箭窗两排共12孔。闸楼下开券门,以通行人,门内也有千斤闸。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的4个方向各开有拱券式门洞一座,东、西、南为吊落式闸门。

北门在宏伟的城楼之下,南门在高大的箭楼之下,东西两门则在瓮城东西正中的闸楼之下。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

在明代时,北京内城9门外均有一座跨越护城河的石桥,但唯独正阳门外并列有三座桥,称“正阳桥”。正阳桥外是油漆彩画、木结构的五牌楼。正阳桥东侧燕尾石堤上的镇水石兽。石兽位于石基上,头探向河中,身披鳞甲,四肢粗壮,造型生动,雕工精细。

我国古代的城门,设施繁杂,作为城市防御设施除前文所述的城楼、箭楼、瓮城、护城河、石桥外,还包括雉堞、登城马道和铺舍等,正阳门也不例外。

雉堞和女儿墙是沿城垣上顶内外修筑的矮垣墙。雉堞位于城垣顶外侧,筑为齿状,起盾牌作用,以保护守城者免遭敌人攻击;女儿墙亦称女墙,为城垣顶内侧修筑的矮垣墙,作用是拦挡守城者,免于摔下。

古代北京的内城雉堞高为1.9米,宽为1.5米,厚为0.75米,其间距在0.5米至0.8米之间;外墙雉堞高1.3米,宽约1.2米,厚为0.5米左右,其间距在0.5米左右,内外城共有雉堞20700多个。雉堞都是用白灰浆、大城砖砌成。平顶,四侧四棱见角,非常牢固。

女儿墙高约1.2米,厚约0.75米,以白灰浆、大城砖沿城垣形制砌成,上顶一般砌成馒头顶或是泥鳅背顶。正阳门与内城其他八门一样,城台外侧建雉堞,内侧建女墙,规制亦与城垣相同。

马道是供守城部队上下城用的专用斜道,它附贴在城墙内侧墙体上,坡度约15度至30度之间,马道宽约四五米,斜道外侧砌筑一道矮墙,每对马道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从左右两条马道都可以到达城顶。

正阳门设有马道两条,均在瓮城内紧贴城垣内壁而筑,分别通向城楼与箭楼。铺舍是建在城垣顶上,为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驻军的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明代称“铺舍房”,清代称为“堆拨房”。

[旁注]

明世宗(1507年~1566年)本名朱厚熜,是明代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位45年。他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朝政为之一新,史称“中兴时期”。

牌楼 又叫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和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也有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还有用来标明地名的。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歇山式 是我国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它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脊兽 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但古时,在士族大富人家后院的小姐绣楼屋脊上,一般都不安放脊兽。

后金 也叫后金汗国,是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满洲建立的王朝,为清朝的前身。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就是后来的辽宁新宾称汗,国号“金”或“大金”。为了与12世纪时的“金”相区别,史称其为“后金”。

女儿墙 在古时候也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也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

护城河 也称作“濠”,是我国古时人们为了防止敌人或动物入侵,由人工挖凿的一条环绕整座城、皇宫和寺院等主要建筑的河,具有防御作用,护城河内沿岸筑有“壕墙”一道,外有壕堑,内为夹道,大大提高了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我国的护城河,以湖北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

硬山式 是我国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多以小式建筑为最普遍。

[阅读链接]

传说,古代北京城曾经在明清时代流行一种“走桥”与“摸钉”的民俗。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之夜,当时的许多年轻妇女都要去正阳门“走桥”。所谓“走桥”,其实就是说妇女在当日夜晚结伴行游街市,凡在正阳门有桥处相扶而过,就能“消百病”,又叫“走百病”,能够长寿。

所谓“摸钉”,就是说,年轻妇女们在“走百病”经过正阳门时,必须用手摸门上的铜钉这样可以生个男孩。

关于“走桥”与“摸钉”之说,虽是迷信,但也无不寄托了当时北京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