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鼓楼遥相呼应的西安钟楼
据传说,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
但奇怪的是,这位太子刚返回南京就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朱元璋打算迁都西安一事后来也因此而作罢。
在这期间里,更奇怪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初登帝位后,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
这话到了朱元璋耳里,他害怕了,心里总感觉不踏实,于是就想办法要压住它。恰在当时,有个道人术士给他出了个主意,建议朱元璋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因为“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
当时,朱元璋首先想到了当时有“天下第一名钟”之美誉的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代景云年间而得名,最早悬挂于唐代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上。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约6吨。
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纽为“蒲牢”形,钟身周围铸有纹饰,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
在景云钟的钟身正面有铭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文为骈体,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
景云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其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
1384年,在朱元璋亲自过问下,一座当时全国最大的西安钟楼很快落成了。同时,景云钟也悬挂到了西安钟楼上。当时的西安钟楼位置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
其所在地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就是后来的西安西大街北广济街口东侧,与明朝4年前所建西安鼓楼遥相对峙,距后来西安钟楼所在的位置约1000米。
西安钟楼修好了,“天下第一名钟”也挂了上去。此后,朱元璋又派他的二儿子、著名的秦藩王朱樉镇守西安,西安的社会经济开始持续发展,其民众安居乐业,西安钟楼也终于安定下来了。
但过了两个世纪后,随着西安城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
到了1582年,明神宗朱翊钧下令,由陕西巡安御使龚俄贤主持,将西安钟楼整体迁移至后来的西安城中心,西安钟楼从而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据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迁移修建,即使在后来有着高水平迁移技术的情况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是我国建筑史上极为自豪的一大创举。
后来,在1699年、1740和1840年时,清朝曾先后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
钟楼构建于用青砖和白灰砌成的正方形基座之上,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钟楼自地面至钟楼的宝顶通高约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建筑面积约1377平方米。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钟楼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
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我国各种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纹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
钟楼的顶尖部为铜皮包裹木质内心的“金顶”,又称“宝顶”,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至于西安钟楼之顶为何要装饰成“金顶”,西安民间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说,在古时的长安,城中心地下不断涌出水来,淹没房屋,冲毁道路,大有把长安变成一片汪洋之势。有一天,观音菩萨路径长安,见此情景,尤为揪心,于是就大发慈悲,托梦给城中的百姓道:
有一条孽龙在地下兴风作浪,要把长安变成海,大家只要齐心协力挖开海眼,囚住孽龙,并在上面建一座钟楼将它镇住,方可永保长安城万世长安。
于是,城中的百姓便挥舞厥锨,顺着冒水的地方一直挖下去,终于挖到了足有10个井口大的海眼,但见一条巨龙正在浪中张牙舞爪,掀起波涛。
众人经过奋力拼搏,最后将孽龙用钢环铁索紧紧捆绑在一根镇海铁柱上,再用厚厚的钢板封住海眼,并立即动工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十几丈高的钟楼。
可是,正当大家将一个巨大的玻璃做的宝葫芦安放在钟楼顶时,被捆绑的孽龙突然在地下晃动身躯,钟楼突然剧烈的摇动起来,玻璃顶一下子摔倒地下成碎片。
钟楼的抖动也越来越厉害,大有倒塌的危险。
就在这危急关头,观音菩萨驾云从南海来到长安上空,把手中的净瓶倒扣在钟楼上,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宝顶,钟楼顿时纹丝不动,稳如泰山。
那条孽龙也从此被镇在西安的钟楼底下,再也不能作恶为害了。
钟楼体整体为木质结构,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
两层楼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中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有“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以及四周伴相伴的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
在一层大厅的西墙上,曾经镶嵌着两通碑碑,一她是1740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另一通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这两方碑记述了西安钟楼这一巨大建筑曾经所经历过的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整体迁移。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
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
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
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
第二层南门,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东向西依次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为“仙醉酒”,自西向东共八依次仍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荻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
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和“孤山放鹤”。
据传说,西安钟楼迁到新址之后,虽然钟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钟楼只好更换了一口铸造于明成化年间的巨钟,重约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
[旁注]
太子 古代君主的儿子中被定为继承君位的人。太子的政治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有自己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和孺人等。
蒲牢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四,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大声吼叫,人们因而把它安在钟上,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所以,铜钟上的兽钮多是蒲牢的形象。
明神宗(1563年~1620年),本名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10岁即位,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
攒尖顶 指攒尖式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和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
藻井 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八卦 指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64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阅读链接]
传说,从前,关中八百里秦川是一望无边的泽国,西安就湮没在这大海之中,海水不是河流汇聚而成的,是从钟楼位置的泉眼里涌出的。
海里有只数丈长的巨型乌龟整天在闹腾,只要它一动就会有翻山蹈海的巨浪,半坡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他们的居处屡遭水淹。
为了保一方平安,也为了自己的居所不再有水患,先民们就请来神仙工匠,修建了一座钟楼盖住了涌海水的泉眼,为了不让这乌龟兴风作浪,专门求神仙用锁心链把它锁住,使它在泉眼里长眠不醒,将它的巨大身躯当做堵水栓,使海水不会冲出,关中这海底平原才得以渐渐露出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