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承天门城楼

1421年,明成祖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承天门建成之后,蒯祥因设计了承天门和皇宫中的三大殿以及十三陵中的裕陵等一批重要的皇宫建筑,声誉鹊起。就连明宪宗朱见深每次见到他都会龙颜大悦,“每每以‘活鲁班’呼之”,称赞蒯祥为“蒯鲁班”。

1456年,蒯祥晋任工部左侍郎后,他又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明代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宪宗实录》中评说:

凡店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凡百营造,祥无不与……

1457年,承天门遭到雷击起火被毁。但在当时,承天门没能得到恢复。直至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才下诏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蒯祥设计并参与施工重建9开2层的木构承天门城楼。

这次重建,蒯祥将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了宫殿式,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天安门的规模。此后,明朝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承天门城楼重建后,一座更加雄浑壮丽,更加庄重肃穆的城楼在承天门旧址废墟上拔地而起,造型威严庄重、典雅,气势宏大,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和装饰水平在当时即受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称赞。在这之后,蒯祥又多次负责主持了对承天门的修缮。

承天门城楼总高33.7米。它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巍峨的大殿,下层是巨大的城台。承天门城楼的大殿为重檐,就是两层檐歇山式屋顶。

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中间有一条正脊,正脊两端折下,有4条垂脊,4条戗脊,就是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接连殿角,两侧留有山花。

重檐的大殿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四角屋檐微微上翘,斜平舒展,形成漂亮的凹线形曲线,使巨大、沉重的屋顶巳得轻盈飘逸,肃穆尊贵。

屋顶斜面设计成凹形曲线,也有它的实用效果,下雨时,流水经过这里后,能够滴到距离墙基较远的地方去,可以保持墙基的干燥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后檐高高翘起,既增加了阳光照射的面积,保持了室内的亮度,又使大殿增添了奔放之感。

在屋顶的正脊和垂脊上,还装饰着神态各异、生动有趣的龙吻和仙人走兽,使承天门外观显得更加古雅、华丽。在红色为底的东西两侧山墙上,大面积贴金,圆圈形的叫万寿圈,呈绶带形状的为万寿带。它们相互缠绕,金光灿烂,喻示着皇帝万寿无疆、皇恩浩荡。

我国古代建筑的形式极富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在屋顶上。根据建筑等级的高低和使用性质不同,建筑物屋顶造型也截然不同。

最尊贵的是庑殿顶,由于它由四大坡交成五条脊,所以也称“四阿顶”、“五脊殿”,如故宫的太和殿、午门城楼等。

其次是歇山顶,还有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多种形式。歇山顶也叫九脊殿,分为单檐、重檐两种,虽比院殿顶低一个等级,但它仍是宫殿建筑中较高的形制建筑。

承天门城楼的地位虽然比不上太和殿、午门以及乾清宫等皇宫建筑,但由于它采用了重檐歇山顶形式,也使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富有了变化,避免了形式上的千篇一律。

在巨大的承天门朱红城台上层正中,坐落着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威严宽敞的大殿。大殿坐北朝南,底层四面环廊,基座长61.6米,宽32.5米,面积1920平方米。

基座底部至正吻兽头顶22.6米,四周雕刻有荷花宝瓶图案的汉白玉栏板,栏杆望柱上雕成莲花瓣瓜头花饰;殿内红漆木柱,宫灯高悬,和玺彩绘,雕梁画栋,驻足此间,令人赏心悦目。

古时称大殿“门五阙、重楼九楹、彤扉三十六”。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我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九五相合象征帝王之位。

《易经》上说: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放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承天门主体建筑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承天门大殿共有60根直径约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重力。

正面的36扇门窗,为我国传统的菱花格式,连锁不断的花纹,构成一幅简洁整齐的图案。窗的下部为雕花裙板,显得大方稳而重。

古代建筑宫殿使用的材料,在质量上要求很严,木架和装修均用上等的珍贵楠木,凡梁柱必用楠木。承天门的漆木柱、梁枋和斗拱等楠木用料主要采木于四川、湖广、浙江和山西的崇山峻岭,再经长江沿运河、通惠河运到北京。

在承天门城楼大殿内,悬挂于梁柱之间的17盏大型玻璃宫灯,与古老的建筑浑然一体,格外醒目。

大厅正中最大的那盏八角宫灯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千克;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辅灯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千克。八角宫灯和六角宫灯一起组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图案。

承天门大殿地面是由“金砖”铺墁而成。“金砖”特指江南、苏州烧制见方二尺细料方砖。此砖经运河和通惠河运至北京,包供皇帝专用,始称“京砖”。后因这种砖敲击有声,声如金钟,亦被称为“金砖”。

城台从地面到台顶高12.3米,上层长116米,宽38.76米,面积为4500平方米,下层长120米,宽40米,底面积4800平方米,整个城台外观呈立体的等腰梯形。

明朝在营造和重建承天门时,城台的上部是用大城砖垒砌并用白灰膏、江米汁灌浆的实心城台。每块城砖重24千克,这些城砖大多来自山东临清。在当时,那里派有专人督办烧制城砖,装漕船经北运河、通县张家湾转运到北京城。

城台墙身的颜色全部粉刷为红色,旧时所用红色涂料主要有白灰、头号红,另加少量江米,就是糯米、白钒等调配而成。江米取其黏性,白钒提色出亮,将其用在外表粉饰,光致细密、色调美观。

在舒展高大、端庄朴厚的承天门城台下有5个券形门洞,门洞长均为40米,但高宽不一。5个门洞中,属中间最大,高8.82米,宽5.25米,此门正中恰好压在皇城的中轴线上。

其余4个门洞依次往外缩小。对称于中央门洞两侧,紧靠中间门洞的两个门洞各宽4.43米,最外的两个门洞各宽3.83米。

承天门城台下部是洁白宽大的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出地面高1.59米。台基在古建筑工程中匠师相袭称之为‘治明”。它有一部分埋入地下,承受基上全部建筑重力并传给地基。台基具有保持建筑稳定、防水、防潮之功能。

承天门城台的台基采用汉白玉基座,属宫殿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台基建筑,不仅能衬托出城楼的巍峨壮观,而且,汉白玉台基经久耐用,可以延长城楼建筑寿命,加强建筑物的稳重感。

在城台上部边沿四周是1.2米高的淡青色女儿墙,上覆黄色琉璃瓦,远远望去,犹若一条银带缠绕在天安门上,把这座古建筑装饰得更加美丽无比。

在承天门城楼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30米,宽6.5米,用青砖铺成的梯形通道,也称马道。马道古称校场或城墙上跑马的路。明朝时,每当在承天门举行“金凤颁诏”仪式时,宣诏官员都要从这里上下城楼。

后来,承天门修缮时,改砌成了五条阶梯。整条马道分为4层台阶,每层17级,共68级,中间有3个平台。同时,马道两边的路灯也由原来的宫灯形状改换成了壁灯,每个马道7组,每组两个壁灯。

[旁注]

明宪宗(1447年~1487年),初名朱见浚,后改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于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他初年为兵部尚书于谦平冤昭雪,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

首辅 是明朝对首席内阁大学士的习称,也称“首揆”或“元辅”。设置于1402年,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明中期后,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

戗脊 在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我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戗脊上安放戗兽,以戗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两段,兽前部分安放蹲兽,数量根据等级大小各有不同。

望柱 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和葫芦。

宫灯 即我国历代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面绘上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又称“宫廷花灯”,是我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

汉白玉 是一种名贵的建筑材料,是大理石的一种,因其质地洁白无瑕,似玉非玉,自汉朝以来就被用于高规格的建筑装饰、雕刻等,故而得名“汉白玉”。其主要产地为四川宝兴,北京房山和河北保定。

校场 指古时候操练或比武的场地。唐·李濯《内人马伎赋》:“人矜绰约之貌,马走流离之血,始争锋於校塲,遽写鞚於金埒。”校场是针锋相对的地方,而且皇帝常在校场检阅部队。

[阅读链接]

关于“金砖”,一说此砖从取土、烧制、运输、加工直至铺没,每块价在当时约折合一两黄金,故称“金砖”。制砖之泥以“黏而不散,粉而不沙”为上。

“金砖’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并全部为手工操作,需经取土。炼泥、装模,阴干、焙烧和涸窑等十几道工序,方能制成。

古时,一般平民百姓屋舍别说用“金砖”犯忌,就是能看上一眼也是很难的,所以“金砖”的使用通常仅限于皇宫等古代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