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门城楼的精美装饰

古代皇宫建筑对做工与装饰都特别讲究,其装饰艺术中布局的大小规格、严谨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象征性的表达。

作为皇宫的正门承天门,屋顶上熠熠生辉的琉璃瓦、龙吻和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大殿内外的斗拱、梁枋与和玺彩绘以及城门与门钉的使用,自然是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性体现。

在承天门城楼大殿的屋顶上,覆盖着上千块金黄色的琉璃瓦。这些古朴的琉璃构件,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散射出耀眼的光辉,使这座建筑愈显得美丽华贵,气势非凡。

琉璃建筑构件的出现,最早的史籍记载见于北齐时魏收撰的《魏书》,书中的《西域传大月氏》中记载:

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其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仍诏为行殿,容百余人。

可见,从那时起,琉璃就以它华美的色泽和良好的防水性能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琉璃的色彩种类很多,有黄、绿、青、蓝、黑、白和翡翠等十几种。

元朝宫殿大量使用的是绿色琉璃。但到了明朝时期,对于什么样的建筑使用什么样的色彩则有了说词。

明朝以后,黄色多用于皇宫和重要的庙宇处,绿色多用于宫廷内的一般殿宇、城门庙宇和王公府第等处,黑色常见于庙宇和王公府第,蓝色预示无穹,只用于与隆重祭祀有关的建筑,如天坛祈年殿。

在承天门城楼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琉璃装饰物,古代称为龙吻,因在正脊上,又称之为大吻或正吻。

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承天门共有正脊一条,垂脊8条,在正脊与垂脊上共有10个龙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和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古代建筑正脊两端的龙吻,过去又称为‘鸱吻”。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由鸱尾到鸱吻至龙吻。唐代以鸱吻为主,明代以后才由龙吻取代了鸱吻。据《唐会要》所记载:

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

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

明朝承天门的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后来的清代龙吻张得较小,则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条在龙嘴的下唇以下了。

在承天门正脊上的龙吻,其颈背上还插有一把宝剑,并露出伞形剑靶。它起装饰龙吻,增加其华丽气势的作用。除正脊上的龙吻外,两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亦称垂脊吻,其体形略小,呈前趋势,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

在我国古代宫殿的建筑中,屋脊的装饰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承天门除了正脊、垂脊上的龙吻外,在8条垂脊上还有72个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每条垂脊最前面的是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仙人领路,称之为“骑鸡仙人”。

仙人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和斗牛9个形态各异的走兽。它们俨然一副昂首摆尾,欲上九天的神势。

9个走兽各有各的含义。龙为万物之首,凤为百鸟之王,龙、凤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取其吉利之义;狮子乃兽中之王,狻猊传说为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天马、海马在古代是尊贵的象征,寓意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押鱼是海中异兽,能兴风作浪,传说是防火、灭火能手。獬豸外形似龙又有尾,似狮却生角,性情忠直,善于分辩曲直,含主持公道之意;斗牛是身披鳞甲又有龙的神态且外形似牛的一种异兽,能消灾灭祸。

关于这些走兽的含义人们说法不一,但总体上不外乎镇灾除恶、逢凶化吉,体现着皇家殿宇的威严和吉祥富贵。

仙人走兽和龙吻一样,不单纯是檐脊上的装饰物,还是檐脊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骑鸡仙人”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其他走兽的功能是遮住两坡瓦陇交汇点上的三连砖上口,保证雨水不从三连砖处渗入。由于它们的存在,从而完美地起到了密封、防漏和加固的作用。

在明朝殿宇的等级不同,走兽数目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按古建形制,一般多采用三、五、七、九奇数,最高为9个,不包括仙人,如承天门、端门、乾清宫等,但太和殿却破例在9个走兽后边又加上一个名为“行什”的走兽,达到10个,为宫殿走兽中最多的一例,充分体现出该建筑的不同凡响。

殿宇降级,走兽数目也随之减少,一般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为9个,皇后寝宫坤宁宫为7个,嫔妃居所东西六宫为5个,有的甚至是1个。减掉的走兽是减后不减前,而且要成奇数。另外,走兽的尺寸、颜色视殿宇等级也有明显区别。

在承天门大殿翘边翘角的飞檐下,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我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所独有,是由外形方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

斗拱在西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唐宋时,只是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作用,明时,则成为柱网和屋架间的主要装饰。

色彩艳丽、上下叠落、层层咬合的斗拱,是柱与屋顶的过渡部分,不但能使屋檐上翘和向外伸展,而且起到了承受屋顶重量并分散到柱身上的作用。斗拱自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梁枋又分为额枋和檐枋。承天门屋檐斗拱下面是额枋,上边绘有华丽的彩画和金龙图案;大殿柱顶部位,柱子之间相互联系的构件叫檐枋,绘有龙凤和里图案。一般较长梁枋构件的彩画分为5段,两端部分称箍头,其内侧为找头,中间称为枋心。

和玺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艺术,也是彩绘形式中最为高级、最为尊贵的彩画作。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

梁枋上的各个部位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三种。

承天门大殿环廊采用的是金龙和玺图案。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为升龙,就是龙头向上,绿地画的是降龙,就是龙头向下,盒子中间为坐龙,并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在大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龙凤和玺彩绘。枋心是双龙或是双凤,找头、盒子等部位青地画龙,绿地画凤。龙凤和玺含有“龙凤呈祥”和“双凤昭富”之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整个大殿在和玺彩绘的衬托下,显得富丽堂皇,金碧生辉。

承天门的5个城门洞中,各有两扇朱漆大门,门上布有“纵横各九”的鎏金铜钉。在城门上施用门钉之举,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

最初是出于构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以防止门板松散。但由于铁钉钉帽露在门表面有碍观瞻,为美观起见,人们将针帽打造成泡头形状,于是,就兼有了装饰功能。

对于使用门钉的数量,明代以后,有了等级上的讲究:“宫殿门庑皆崇基,上复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圜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

门钉要纵、横各九路,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重”为帝王之居,只有皇帝的皇宫及城门正门才能享有“纵横各九”的规格,以下按品级门针数量呈单数递减。

一般亲王府邸的大门上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邸门钉纵七横五;公爵门钉纵横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纵横各五,不过,他们各自的大门上只能为铁制门钉,不能采用铜制门钉。天安门乃皇城正门,当然门钉也属最高级别。

[旁注]

《魏书》 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唐会要》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100卷,北宋宰相王溥撰,它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具体记述了唐代各项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始称《新编唐会要》,后简称《唐会要》。

脊瓦 就是指盖在屋脊上的、同一部分能向两面排水的瓦,而盖瓦为坡面上的瓦只能单向排水的。形象的以故宫为例,丫子形的棱上多为脊瓦,作用是向两边排水,棱之间的面上的为盖瓦,作用是沿面向下排。

行什 在我国古建筑的岔脊上,共装饰有10个小兽,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手持有降魔的功效的金刚宝杵,是压尾兽。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在太和殿上,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柱网 单层房、多层房中,承重结构柱子在平面排列时形成的网格称为柱网。柱网的尺寸由柱距和跨度确定。所以建筑柱网的确定主要就是确定跨度和柱距。

找头 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和盒子等。

[阅读链接]

在承天门正脊上的龙吻,其颈背上插有一把宝剑。据说,这是因为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所以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

明代以前,虽有龙吻但多不插剑靶。明清两代龙吻上的剑靶在外形上也有区别,明代剑靶外形为宝剑剑柄,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头方向弯曲,顶部做出五朵祥云装饰;

清代剑靶外形也是剑柄,但上部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天安门龙吻上的剑靶属清代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