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定都北京后始建永定门箭楼

1644年,后金入主北京,创建清朝后,重建并迁都北京。当时,清朝将北京各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明代匾额全部撤下,开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

清朝一直沿用了明代时期的永定门的建制格局。后来,清朝除对永定门的城门和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葺没有再做改变。

到1750年时,永定门位于北京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当时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建筑,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为了加强北京防卫,清朝在永定门又增建了箭楼,并重建了瓮城。

清朝在瓮城正面增建的单层箭楼,为单檐歇山式、布筒板瓦盖顶,绿琉璃瓦镶边;箭楼正脊有明兽,学名“嘲凤”,为龙王九子之一,生性好望远,能飞檐走壁,古代多将其立于房屋正脊或垂脊之上,以期望它能负起警卫的职责。

戗脊之上立有龙王九子,九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龙生九子,皆不成龙,且9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爱好也各有不同。

箭楼规制很小,面阔3间,宽12.8米,进深一间、长6.7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两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箭楼门洞为拱券式,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开有一个单孔拱券式门。

永定门箭楼北侧的楼门为过木式方门。两扇厚重的木质大门上各钉铜钉81枚,横九竖九,错落有致,象征九重天子,皇家威严。

大门前左右各蹲坐石狮一座。石狮高大威猛,端坐在洁白的大理石须弥座上。须弥座又称金刚座,原为佛像下的基座,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相传,在古代宅第门前,常立石狮为瑞兽,据说能起到镇宅的作用,此外石狮还有显示宅第主人身份财富的作用。

在不逾制的前提下,宅第主人社会地位越高,财富占有越广,其宅第门前的石狮体形就会越大,做工也会越细。

永定门箭楼前的石狮体形高大,用料讲究,雕工精细,且被安放在须弥座上,突出了皇城的威严,天子的气派。

1766年,清朝又重修了永定门城楼,不仅提高其规制,加高城台和城楼,将城楼由原来的单檐歇山顶改建成三重檐歇山顶式的楼阁建筑,还使用了灰筒瓦、绿剪边,装饰了琉璃瓦脊兽,令其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

改建后的城楼形制如同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正脊、戗脊上的明兽、路兽都是龙王九子的形象,与箭楼相同。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

永定门自明嘉靖时期始建,到逐步建成,共计跨越了明、清两代。清朝时仍称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旁注]

垂脊 是我国古代屋顶的一种屋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对庑殿顶的正脊两端至屋檐四角的屋脊,一说也叫垂脊,但另一说为戗脊。

拱券式 是拱与券的合称。拱券式结构的建筑主要是用砖、石或土坯材料建造的。用这些材料黏结砌筑而成的跨空结构砌体,既覆盖了其下的空间,又起到了围合四壁,及承托其上屋顶的作用。

三滴水 滴水是古建筑瓦的术语名称,俗称“滴子”,筒板瓦屋面瓦件之一。底瓦垄的檐头瓦,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回流。“三滴水”是指古建筑三层檐屋顶形式建筑的名称,多用于歇山式楼阁建筑。也有攒尖、庑殿、罕见悬山与硬山。

正脊 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均有正脊,卷棚顶、攒尖顶和盔顶没有正脊,十字脊顶则为两条正脊垂直相交,盝顶则由四条正脊围成一个平面。明清时期,正脊多为平直。

[阅读链接]

相传,元末明初,玉帝派四海龙王的9个儿子,即“龙九子”,去辅佐朱元璋和朱棣定天下。可当他们功德圆满,欲返天庭复命时,企图留住他们的朱棣心生一计,对其中的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如能驮走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是块小石碑,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他不知神功圣德碑是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所以它寸步难行。

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其余龙子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并发誓永不现真身。结果,朱棣留住了龙九子,得到的却仅仅是9个塑像般的神兽。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