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劫难的正阳门城楼

至清朝入关定都北京,虽然加以“修整壮丽”,但“九门之名,则仍旧焉”。清朝以八旗分居内城,正阳门内东西两侧,分别为正蓝、镶蓝两旗所占。

由门内至大清门,就是后来的中华门之间,是著名的棋盘街,在乾隆皇帝时,正阳门一带已是“周绕以石阑,四围列肆长廊,百货云集一回的商业汇聚之所。”

1780年,正阳门外的一间铺面房不慎失火,恰遇大风,火势迅速蔓延,殃及正阳门箭楼,还同时烧毁了瓮城东西月墙的闸楼、官房等设施。

同年重建时,乾隆皇帝命令新换砖石,但负责修建的大臣们却仍然利用了旧券洞进行修筑,结果,不仅箭楼南面新做的箭窗墙面出现了鼓闪现象,修成后的门洞也出现了内裂。直至乾隆皇帝再次诏令,才总算工程完善了。

1849年,正阳门箭楼又一次被火烧。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第十年,朝廷国库空虚,财力紧张。工部营缮司连修缮所需的3丈4尺多长的大柁,都无力筹办。

后来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把北京西郊畅春园中九经三事殿中的3丈6尺长的大梁拆下,并挪用至正阳门上,正阳门箭楼才终于修复。

1900年,发生了火灾,这场火灾不仅烧了大栅栏一条街,延烧至千家以上,还殃及了附近的正阳门箭楼,由此而酿出一场清朝“二百年来未有之奇灾”。箭楼作为外楼及正阳门楼的重要部分,当时人在笔记中往往直接以“城楼被火”称之。

正阳门外楼被焚,在当时人看来,无疑是一场“非常奇灾”,因而凡是记载这一火灾的史料,几乎无不言及这一细节。诗人也多有记载。清代诗人郭泽淫诗道:

药店朝来起火鸦,飞烟横卷箭楼斜。

银房宝市繁华最,焦土凄凉剩几家。

关于此次正阳门箭楼被火灾焚毁的情形,清末学者袁昶曾记载说:“延灾及正阳门,城楼塌毁”;清代书法家杨典诰则云“悬门隳下,毁及双扉”,可见大门也被火烧了。此外,据清末学者梁济日记,“正阳门城楼已烬”乃是在“晡时”,就是说正阳门城楼被烧毁大概在下午3时至5时之间。

正阳门当时作为京师内城的正南门,其象征着帝国体统、皇室威严的巍峨城楼无疑也是民众观瞻之所系。而一日之间,其箭楼竟半毁于炽焰浓烟之中,几乎只剩下颓垣焦壁。

同年8月14日,正阳门箭楼首先遭到重创。此后,又因失火,烧毁了正阳门城楼。这次正阳门被毁程度极为严重,城楼、箭楼、闸楼、铺舍等均遭到破坏,焚后仅余城楼底座及门洞,周围是一片颓砖断瓦,状极凄凉,令人痛心不已。

1902年,清政府派直隶总督袁世凯和顺天府尹陈璧负责筹划修复。在修复施工中,因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宣武两门的形制,将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了正阳门的城楼与箭楼。

正阳门这次重建,历时最久,直至1906年才竣工。这次重建后的正阳门箭楼,添建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

此后,正阳门又历经了数次改建,首先拆除了正阳门的瓮城月墙及东西两座闸楼,后又将正阳门内的关帝庙与观音庙也一同被拆除。

后来,正阳门城楼和正阳门箭楼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在城楼东、西两侧城墙各开辟两个洞子门。箭楼南侧增建了悬空眺台、汉白玉抱柱和栏杆,并在一二层箭窗上方,加饰了水泥制成的白色弧形华盖。原箭楼没有匾,改建时,在箭楼门洞上增添了汉文书写的“正阳门”横匾。

箭楼下的城墙部分,东西两侧都加宽,并加建栏杆,增建了东、西“之”字形的登城马道。箭楼北面也拓宽了,形成了用混凝土仿汉白玉栏杆围起的宽阔平台。另外,这次改建,还在抱厦两侧各增加了4个箭窗,这样,就使箭窗的数量从原来的86个变成了94个。

正阳门历经了500多年的世事沧桑,最终,成为古都北京唯一一座城楼、箭楼均保存完好的城门。

[旁注]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本名爱新觉罗·弘历,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在位60年,实掌朝政达63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在位时,编《四库全书》、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治武功兼修,天下大治,为一代有为之君。

直隶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负责处理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又被称为疆臣之首。

汉白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色调淡雅、纹理清晰、图案美观的大理石。人们常用大理石来装饰墙壁、制作桌面及各种文具和工艺品。北京故宫各大殿台基周围的栏杆,就是用纯白色大理石制作的。这种纯白色的大理石就叫作汉白玉。

[阅读链接]

北京正阳门匾额上的“门”字没有钩,据说是皇家为了避讳。

相传,明朝开国之初定都南京后,明太祖朱元璋命一位叫詹希源的书法家题写门匾。悬挂门匾那天,朱元璋也特意去参加揭匾,仪式非常隆重。可朱元璋揭匾后,一看到那个带了火钩的“门”字,就顿时龙颜大怒了。

朱元璋当即命人把那块匾拆下来砸碎,并传旨要刑部大堂把詹希源以居心不良之罪斩首示众。

从此以后,书法家们称“门”字最后一笔为火钩,谁也不敢再写带火钩的“门”字了。因为,皇家认为,“门”字带火钩会钩来火灾,会妨碍帝君出行、招贤纳才,所以是一种忌讳谁也不许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