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便门城楼与八瞪眼箭楼

相传,有一年,鲁班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赵喜去北京云游。一天,他们看见有人正在修建城墙,亟待竣工,城门下脚所需的白玉石以及城门里用的豆渣石,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材料。

眼看工程完不了,工头心急如焚。见此情形,好心的鲁班爷便带着儿子和徒弟赵喜在北京周围四下寻找。

又有一天,当3人走到离北京不远的、北京西南的琉璃河时,鲁班爷看到河边有许多豆渣石,河底有许多白玉石。

于是,他就对着河面大声地喊道:“河底下有白家哥儿们吗?你们醒醒!”

说来也怪,果然有来自水底的声音回应道:“有,有,有!”

接下来,3人就商量如何搬运石头。豆渣石黄黄的,似牛皮,赵喜决定把豆渣石变成牛往北京赶;白玉石白白的像羊毛,所以鲁班爷的儿子打算把白玉石变成羊往北京赶。

商量好了运石头的法子后,鲁班爷又对儿子和徒弟说:“必须一夜运到北京,如果天明鸡叫,石头可就要露了原形,再也走不动了!”

鲁班爷的儿子答应了,赵喜也答应了。

天交定更后,鲁班爷不慌不忙地来到河边,冲河岸边上的豆渣石、河底下的白玉石,大声地吩咐着说:“老豆、老白,你们辛苦辛苦,到北京去吧!你们到了那里,帮助把北京城修成了,你们可就是一千年、一万年都有名啦!”

不知道老豆、老白是否听到,总之他们都没应声,鲁班爷的儿子直皱起了眉头,赵喜也禁不住地笑了起来。

这下子,鲁班就急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地大声吼道:“老豆、老白,你们给我快快地走!”

老豆、老白本来故土难离,但经不住鲁班爷的麻烦与纠缠,一块块豆渣石变成了一头头健壮老黄牛,跑了过来;一块块白玉石变成了一只只温顺大绵羊,跳出水来。

鲁班爷心里高兴极了,赵喜师兄弟两个人,分别赶着牛和羊,经长辛店,过卢沟桥,直奔东北走而去。

当时,素来诡计多端的赵喜心里暗算:牛比羊走得快,我这回可不能让鲁班爷的儿子抢了头功,要是能让鲁班丢人现眼就最好了。

于是,两人才一过卢沟桥,赵喜就“叭,叭”两鞭子,转眼的功夫,赵喜跟那群黄牛就没影了。鲁班爷的儿子走得也不慢,刚到四更天,就看见北京城了,心想:这回真没违背父亲吩咐的限期!

眼看羊就到城边了,忽然“咯儿咯儿”一声鸡叫,近村远村的鸡都就叫起来了。其实,这是赵喜的豆渣石运到了以后,怕师哥抢头功,学了一声鸡叫。

听到鸡叫,鲁班爷儿子赶的那些石头变的绵羊,忽然间就全倒下又变成石头了。这些石头,远远看去,就仿佛还像一群绵羊似的。

后来,明朝在这里修建了西便门,人们就管这群汉白玉石羊叫“西便群羊”。

明朝初期,北京城建成后,西便门仍在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为北京外城西南角的城门,在当时的形势下,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西便门是明、清时期京师外城七门之一,主要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

1553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保障北京城的安全,明朝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当时低估了建筑的规模,受财力限制,就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修建了永定门等5门,从而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形。

后来,外城城墙东西两端与内城城墙相连接处附近修有两座朝北向的城门,分别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是北京外城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西便门初建规模很小,规制较为简陋,其城楼通高仅11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

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越来越频繁,明朝也日渐富庶,北京城内城外的居民也日渐增多,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北京城的防卫,明朝又在北京城四周补修外城,从而形成了以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为主的外城七门的格局。

1564年,西便门扩建城楼时,增筑了约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同时加固了西便门城楼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

经过这次扩建后,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

在这以后,直至建立清朝,出于外城防御的需要,清朝才对西便门城楼进行了扩建,在瓮城上增筑了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箭楼上设有两排箭窗,每排4个箭孔。8个箭孔,宛如8只睁得大大的眼睛,神情警惕而专注地俯视着城外,简直有来敌生畏的感觉,因而人们又称西便门箭楼为“八瞪眼箭楼”。

八瞪眼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北半侧为其外侧,属于拱券顶,南半侧为其内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在清代以后,西便门城楼、箭楼和瓮城及附近城墙均被拆除。后来,紧靠西便门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同时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

[旁注]

垛口 指城墙上的矮墙前方突起的部分。可用来作为守御城墙者在反击攻城时的掩蔽之用。一般垛口数十厘米至数米都有。垛口一般砌筑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其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它的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

通惠河 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1292年开工,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

城墙 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我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

[阅读链接]

关于西便门名称的由来,据相关史料记载,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是取“便门”之意,意思是西便门“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或指西便门属于“工程简便,不是大兴土木”之门。

无论西便门城楼,还是八瞪眼箭楼,相对其他各城门来说,都较为简单。

其次,指西便门偏居北京城的西侧,并且是在北京内城和外城的结合部位。所以,这座城门因其所处位置,曾经用“偏”来命名,别称“西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西偏门”读作“西便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