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反理学树考据学风

儒学发展到清代中叶,以考据学的面目出现,并发展到鼎盛。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自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之后,清朝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钻进故纸堆,大兴考据之学。清政府用编修《四库全书》的方式,笼络天下知识分子。考版本、纠错谬、辨音义,终使考据之学大盛。

考据学是相对于“宋学”而言的,“宋学”,特别是其中的理学,着重于义理,而考据学内容包括音韵、文字、训诂、校勘等。

考据学者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

他们通过校勘、辨伪、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的典籍,基本上可供阅读研究。

考据之学又称为汉学,它以复兴“汉学”为己任,认为研究经学要先考证文字的意义,然后才能是文章本身。

考据学派大体上可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为首,皖派以徽州戴震为主。两派各有侧重,前者着重在复原汉《易》,后者侧重在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

考据学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取得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戴震,子东原,安徽屯溪人,号杲溪,1723年12月生于一个贩布的行商的家庭中。据说,他出生那天雷声震天,所以父亲为他取名为震。

戴震自幼聪敏,过目成诵,据说,戴震10岁时才会说话,他日读书数千言不休,一天读《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后,问私塾老师:

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意思是问:“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

老师回答道:“这是朱熹说的。”但戴震马上指出周朝离宋朝有两千年之遥,为什么朱熹能知道这些事呢?

老师被问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事后,老师不禁赞叹道:“这个孩子不是一般人,是非常人啊。”

戴震一生充满坎坷与传奇,18岁时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经商,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见多识广,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追本溯源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与他日后成为考据一派的宗师有着莫大的关系。

20岁那年,戴震偶遇年过六旬的音韵学家江永。江永精通三礼,旁通天文、地理、算学及声韵等。戴震钦佩江永的才学,遂拜江永为师。从江永那里,戴震学到不少知识,学问大进。

戴震22岁时写成《筹算》二卷,24岁写成《考工记图注》,30岁到33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此外,还著有《六书论》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赋注》、《诗补传》等。

29岁那年,戴震始入学为秀才,到40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六次入京会试,但都没有考中,这对众望所归的戴震不啻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1773年,乾隆朝开四库全书馆,戴震被召为纂修,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入职。在四库馆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绩,从《永乐大典》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利用藏书条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声韵等各方面的书,均经其考订,精心研究。

十七、十八世纪时,反理学思想泛起,当时思想家大都鄙夷谈心说性的理学,这就形成了朴学时代。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较为彻底,他认为理学的病根在于不肯抛弃谈心说性,而尊崇理,抛弃气,又保留理而抛弃欲。

戴震认为阴阳五行才是道的实体,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种物质都含有阴阳的对立,而每一种物质又都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所以离开了矛盾而统一的物质实体,就没有道的存在。

戴震在反理学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他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理在情中,而不在人心之中。人心只有血气心知,而心知只是可以求理的官能。戴震把他的学说建立在正视人欲的基础上,这是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最大挑战。

在反理学的过程中,戴震树立起考据学风,他侧重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治乱的根源,他认为由于训诂可得典章制度的历史意义,并由此可以获得见识。

戴震主张用考据的方法,恢复四书五经的原始含义,进而阐明儒家文化。在他看来,连起码的识字都要反复考证才行:“每识一字,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

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分别经、注,并归纳出三种原则。他用以校勘通行本,凡补其缺漏者2128个字,删其妄增者1448个字,改3715个字。该校本最终获得了乾隆皇帝的赞赏。

此外,戴震所撰写的《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夬、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我国的校勘学有几千年历史,只是在戴震和考据学派手里,才在“识文字,通训诂,明声假”等文字学基础上,使用科学方法精核考证,成为科学的理论。

戴震从字义、音韵等方面重新审视两千年来儒学所依托的经学典籍,这对儒学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新儒学学术传统,他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戴震先后撰成《筹算》、《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孟子字义疏证》等。

【旁注】

《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3年,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纂馆。由总纂官纪昀率三百六十位学者编纂。该书成书于公元1782年,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

集部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四大类。“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著作。《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惠栋 清代汉学家,生于1697年,清考据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人。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后归故里,讲学著述,终身不仕。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会试 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翰林院 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

《水经注》 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训诂学 我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学在阐释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阅读链接】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认真考订,精心研究,全力以赴,55岁时,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殁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可以说是以身殉职。他的弟子段玉裁说“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

《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题诗怀念:“披肝露胆两不疑,情话分明忆旧时。”乾隆时学者洪榜为戴震写行状称:“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学者王昶后来为戴震作墓志铭,十八世纪史学家钱大昕后作《戴先生震传》详细记录了戴震一生行谊及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