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儒学思想体系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1619年王夫之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他的父亲王朝聘十分尊尚程朱理学。

王夫之自幼天资聪明,对古文化的兴趣令人不敢置信,7岁时就初步通读了文字艰深的十三经,在父亲和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读了不少儒学经典,他广泛涉猎,上至《诗》、《书》、《礼》、《易》、《春秋》和先秦诸子,下至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都加以研读和探讨。

14岁那年,王夫之考取了秀才,然后开始致力于诗文,在短短的两年间阅读了《离骚》、《乐府》历代诗人的佳作名篇约10万余首。23岁,又与哥哥同时考中举人。这个时候,可以说是王夫之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期,但活生生的现实却将他的这种昂扬气势击得粉碎。

王夫之比较关心现实生活,注重实际考察社会,从小就喜欢向旁人问四面八方的事情至,对于江山地利之学,食货经济之学,典章制度之学,都很感兴趣,并着意研究。

明朝灭亡后,各地的抗清活动此起彼伏,受其影响,王夫之也与1646年在衡阳举兵,但很快就被清政府击败。兵败后,王夫之开始著书立说,总结明亡的教训,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对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造诣无不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

他通过对传统学术的批判继承,冲破了朱、王学的束缚,他总结并发展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将张载的学说加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气本体论、“变化日新”的辩证思维和“理气合一”的历史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王夫之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他说:“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在整个天地之间,没有不是表现出阴阳变化的实体”气“的,也就没有不是体现出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的”理“的。

王夫之提出的“实有”范畴,极大地丰富了张载的“唯气论”,把我国古代思想家进步的宇宙观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成为近代实证科学的先导。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经历着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诸阶段,前三者是生长过程,后二者是衰亡过程。

“变化日新”的辩证思维纠正了张载关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形而上学,对近代思维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同顾炎武和黄宗羲一样,王夫之的为学也是经世致用,他在全面总结和清算传统儒学思想时,采取“学思并进”的方法,无论是他肯定的“正学”,还是他排斥的“异端”,他都采取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他绝大多数新颖的精彩观点,都是通过对传统范畴的重新解释建立起来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是他自题画像的中堂联。

对联表达了他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前一句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后一句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现作者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

“六经责我开生面”可以说是王夫之思想体系的特征,六经是他治学的依据,而“开生面”却是他治学的要旨。王夫之博大学术体系的形成,正是他这种把传统同现实结合风格的体现。

总体上,王夫之对宋明理学持批判态度,他对宋明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前朝统治者把程朱理学抬高到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并不说明其兴盛。

在他看来,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异端邪说,“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提倡的理论,儒学大家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不容并立,鼓吹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王夫之针锋相对地提出“理在欲中”的理欲统一说,认为“人欲”是人人都有的,不仅一般人有,就是圣人也有,人的“饥则食,寒则衣”的欲望完全是合理的,是无可指责的。

在此基础上,王夫之还把“人欲”和“大志”联系起来,对欲望做了历史的具体分析,肯定了振兴国家的“大欲”,充斥了为己的“私欲”,采取这样的高度处理问题,在当时显然是很进步的。

王夫之的著述众多,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思问录》、《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

【旁注】

《诗》 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

卜筮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卜筮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古人认为,经过神圣的求卜过程,那些自然物也就获得了神圣的象征意义,它们呈现出来的形状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是神灵的启示或告诫。

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周易外传》 王夫之阐发易理的重要哲学着作。书中驳斥了“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的传统观点,肯定阴阳之外无太极,太极乃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总体,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书中指出阴阳相反相成,揭示了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

【阅读链接】

王夫之对于美学的贡献也非同一般,他对美学问题的论述,不但直接见之于他的文艺批评著作《口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而且也见之于他的哲学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他很强调亲身经历对于美的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认为作家所创造的艺术美,就是运动着的事物所产生的美经过审美主体的择取淘选的一种创造。因此,对于作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经过作者主观的艺术创造,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对艺术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二者“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艺术的创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精于诗艺者,就在于善于使二者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