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理学的“二程”

“二程”是指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二程”是继周敦颐之后北宋理学家的奠基人,兄弟二人努力求知、积累知识,积极入世、阅历丰富,为最终创建洛学奠定了基础。

程颢和程颐生于湖北黄陂,籍贯河南洛阳,他们的学说也因此称为“洛学”。洛学的形成是北宋时期理学的奠基性成就,是北宋时期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曾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

他们的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父亲程珦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和程颐相差一岁,程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生于公元1032年。程颐字正叔,号伊川先生,生于1033年。

程颢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弟程颐一起拜周敦颐为师,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

程颢读书很用功,把《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此外,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可以不出学馆门。

与哥哥程颢不同,程颐刚开始则不怎么喜欢读书,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怎么上心。后来在哥哥的教诲下,也开始对儒学发生了兴趣,进而开始喜欢读书了。

18岁时程颐作了一篇文章:《颜子所好何学论》,这篇文章被主管太学的胡瑗看到,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程颐没有得到重视,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

司马光执政时,程颐被荐为崇政殿说书,步入仕途。继而为宋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程颐为人刚毅,真诚信奉儒家学说,力求实践,从不苟且。一天,刚刚为哲宗讲完经学,还没有告退,哲宗少年心性,站起来活动筋骨时顺手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条。

程颐一看,马上进谏:“现在正是春天,万物生长,不可无故催折!”弄得哲宗十分扫兴,扔下柳条,拂袖而去。

由于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

在这种形势之下,程颐主动辞职回乡。自1088年起,他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和哥哥程颢从事讲学活动。“洛学”由此产生。

“理”又叫“天理”,是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二程认为产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本体是理。只有“理”才是最根本的,最先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理产生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理”的体现。

作为万物本原的“理”,是最真实的存在,它并不是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形体之实,而是指一种精神性的真实存在。

那“实”或“物”是如何产生的呢?二程认为,万事万物是由气变化而来,而“气”是由“理”派生出来的。二者的关系是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的。

“理”就是“道”,道与气是有严格区别的。“道”并不是指具体的阴或阳,而是指之所以形成阴阳的那种理。道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知对于行的重要性。认为“知行二者”是“以知为根本,行则次之”。二程不仅有“知先行后”的观点,而且还主张“并不只是行困难,知也是困难的”。随便学学是容易的,要真正弄懂,获得真知是难的。

二程所说的“学”,即知识,是使人内求而不是外求。所谓“内求”就是“观物理”,即格物求知,格物即是穷理,穷理然后就能够获得知识。

不懂得格物又想达到意念诚心端正,而能够修养自己的身体的人,是不能符合理的要求的。因此二程把格物穷理的“理”与天命人性、义理和心联系起来,认为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这样本体论、伦理观与认识论就结合起来了。

程颢认为人性有二,一是“生之谓性”,即“气禀之性”;一是“天命之谓性”,即“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顺其性而行,则符合于“道”。气禀之性是生活中形成的,有善有恶。

二程赞成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没有不善的,如果有不善,那是由于“才”的不同。他们认为“性即是理”,而“理”是上至尧舜,下至一般人都有的。他们又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被气所昏塞了。

在他们看来,孟子提出“养气”、“养心”,就是要除去昏塞之患,使气“清明纯全”以保持善性。

在二程哲学中,不仅初步建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本体的宇宙观、认识论和人性论,而且其中还包含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思想。

二程肯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天下的事物没有静止的理,不进则退,不退则进。

他们还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天下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双成对的,比如阴阳、善恶,有阴必有阳,有善必有恶。阳不断增长,阴就消亡;善不断增长,恶就自然减少。

宋代理学讲究理、气、道、心、诚等概念,这些概念需要静坐思考。二程都讨论静坐,但又提出要“主敬”,敬贯动静,可视为动态的静坐。

他们提出理学的一套功夫口诀“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并将静坐与“穷理”结合起来,静坐的心境因此即有天理的内涵,与儒家的基本价值相融。

“理”是理学最重要的范畴,“理”始于二程,理学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活动范筹,是由二程确立起来的。理学在二程之后的发展,可以说是二程思想的展开。

二程对“理”做了充分的论证,建构了一个有机的学说体系。这个体系经朱熹集大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旁注】

侍郎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时,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朝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尚书 高官的称呼,清朝官制,六部主官称尚书,比如刑部尚书。秦时设置,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担任。明朝时废止。

太学 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时期。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洛学” 北宋时期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并以理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我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

性善说 儒学大师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的学说。孟子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孟子的性善说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

【阅读链接】

二程的静坐工夫可谓到家,程门立雪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093年,程颢正在洛阳讲学,这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才过午后,路上已经不见行人。这个时候,有人轻扣书院大门,门童开门,看到两个中年人肃立门外,两人一个叫杨时,一个叫游酢。两人是来拜访程颐的。

恰逢那个时候,程颐正在静坐,不能打扰。二人不发一言,静悄悄站到程颐身后,一动不动。不知过了多久,程颐睁开眼睛,环顾四周,才看到身后二人,说:“今日天色已晚,我们明天再谈”。二人行礼告辞,走出门外,发现天地间早已一片苍茫,地上积雪竟然已有一尺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