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融会贯通开创经学

两汉时期,儒学是以经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汉初的统治者为了给“大一统”寻找适合的理论依据,逐渐形成了研究、解说、注释儒家经典的学术风气,此即汉代经学,也可以说是经学化的儒学。

汉代研究儒学经典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神学。经学家通过这三种形式,来解读儒家经典,并借助这种解读来为现实政治服务。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对应,源于汉初,盛行于西汉。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而古文经学不断对其发动挑战。

古文经学产生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对应,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尽管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所不同,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它们凭依的同属儒家经典,阐发的都是“圣王之道”,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封建统治“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在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就置有五经博士,后来又陆续设置,共有14博士。设置了博士,就成了国家认可的“官学”,博士弟子员算作进入了仕途,参与了国家政治。这种地位,比起尚在民间,未立于学官的古文经学而言,自然要高出一筹。

郑玄是经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公认的经学大师,其影响力无人可比。他最终完成了今古经学的融会贯通。

诸多历史事实证明,凡是能成大事者,往往在少年时期便志向流露,迥异于常人。郑玄便是一例。

郑玄从小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后,他跟随母亲到外祖父家。那时正是新春佳节,表兄弟们个个都穿着新衣服,喜笑颜开,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只有郑玄无动于衷,表情淡然。

他的母亲不免感到有些尴尬,知道郑玄平日读书很多,就让他也显示些才华,免得兄弟们觉得他不学无术,遭人笑话。

谁知郑玄却说:“这并非我的志向所在,我也不愿如此。”断然拒绝了母亲的要求。

成年后,郑玄在家乡担任乡啬夫的职务,掌管地方诉讼和赋税征收,这是个很有油水的职位。但是郑玄对此并不感兴趣,每逢休假,他就跑到学官那里,求学问道。

对郑玄的这个行为,他的父亲很生气,没少骂他,但郑玄丝毫不予理会。后来,他毅然辞掉了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远赴京师洛阳,在太学中跟随名师学习。几年后,他系统掌握了《京氏易》、《公羊传》、《三统历》、《九章算术》。

随后,他离开洛阳,跟随东郡张恭祖继续学习,又系统研习了《周礼》、《礼记》、《左传》、《韩诗》、《古文尚书》。此时的郑玄学术造诣已经很深,但仍不满足,因为关东地区已经无人能做他的老师,便西行入关,拜入经学大师马融的门下,继续学习。

几年后,郑玄又离开马融,回到故乡高密。此时,距离他当初离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郑玄本人也已年过四旬。回家后,因为家境贫寒,他租了一块土地,过着清贫的耕读生活,但是因为学术精湛,声名远播,门下弟子多达数百人。

其间,今文经学大师何休专精公羊学,并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毂梁废疾》三部书,赞扬《公羊传》,批判《左传》、《毂梁传》,影响很大。郑玄有针对性地写了三部书:《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全面反驳何休的理论。

郑玄旁征博引,立论谨严,而且善于利用何休的证据来反对何休,以致何休看到后也不禁感慨:“郑玄这是进入我的房中,拿着我的武器,来讨伐我啊!”经过这次论争,古文经学的大义得以彰显,更受关注。

郑玄专心学术,一生不愿为官。六十岁时,大将军何进征召他入朝。胁迫之下,不得不去。何进倒是礼敬有加,但郑玄仍是平民装束,不穿官服,而且只住了一晚就不辞而别。后来,袁隗、董卓又相继授以高官,郑玄都不应召,甘心淡泊,无意仕途。

公元200年,大将军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交战,强迫郑玄随军作战。此时,郑玄已经染病在身,被迫上路,最终病死在半路上。死后,门生弟子前去吊丧的,竟有一千余人。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收今文经学之长,从而将今古文融会贯通,形成兼容并包的“郑学”。他一生勤奋,遍注群经,《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周易》、《论语》、《孝经》等儒家重要经典都有注释。

此外,郑玄还广泛涉及图谶、纬书、法律等领域,并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稀袷义》、《六艺论》等学术著作,共有一百多万字。

东汉学术昌盛,但是由于学派林立,异说繁杂,而且今文经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有家法,有师法,解释繁琐,互相责难,使后学者无所适从,劳而无功。在这样的背景下,郑玄能够博通古今,博采众长,删繁就简,刊改漏失,阐明经学宗旨,为当时学术树立了标杆。

我国古典经书集《十三经》中的“三礼”、《毛诗》,仍然采用的是郑玄注释,“三礼”之名也因郑注才流传后世。有学者甚至认为,东汉以后千余年来世代相传的经学,其主流既不是古文经学,也不是今文经学,而是郑玄开创的调和今古、并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综合经学,即郑学。

东汉以后世代相传的经学,其主流既不是古文经学,也不是今文经学,而是郑玄开创的调和古今、并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综合性经学,从中可见郑学的地位和影响。

【旁注】

占卜 古代人们借助龟壳、铜钱、竹签等物品来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法。由于古代先民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产生了。

博士 在古代,博士指一种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学官 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序、校,以教武艺为主。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代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都属学官。

《礼记》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毛诗》 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录和注释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十三经》 辑录了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分别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阅读链接】

郑玄学术成就博大精深,但甘于淡泊,在当时有着非常高的声望。一代名士孔融,为人狂放不羁,十分傲慢,但对郑玄却十分敬服,据说,他常常拖着未穿好的鞋登门拜访郑玄。

孔融担任北海相时,还专门下令给高密县令,将郑玄所在的乡改名为“郑公乡”,所居里巷的大门名为“通德门”。黄巾起义爆发后,乱兵闯入山东,郑玄到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待之以师友之礼,不敢因其布衣身份而轻视。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回高密的途中遭遇黄巾兵,不仅未遭侵害,数万起义的黄巾兵得知是郑玄后,反而齐齐下拜,并且相约不入高密县境。作为一个读书人,无权无势,却能受到狂士、高官、乱兵的共同礼遇,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不禁让人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