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儒学思想体系

黄宗羲和王夫之是继顾炎武之后,清初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二人与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思想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后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

黄宗羲1610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万历年间进士,为东林党人。黄尊素曾任明熹宗天启监察御史,因弹劾阉党,被阉党诬陷,冤死狱中。

1628年,年仅18岁的黄宗羲怀揣着铁锥,千里迢迢赴京为父亲鸣冤。审讯阉党党人许显纯时,黄宗羲以铁锥击刺许显纯。审讯阉党党人李实之时,又以铁锥刺李实。黄宗羲因此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遵从父亲的遗命,拜晚明儒学殿军刘宗周为师。同时,又苦读史书,由明代《十三朝实录》开始,进而遍读“廿一史”。

明代中叶以后,王阳明的心学盛极一时,至明末,王阳明之学融入佛学,致使禅学弥漫。黄宗羲年轻气盛,邀请文士壮大刘宗周的实力,以对抗王阳明之学。

明朝灭亡后,黄宗羲参加抗清活动,屡次遭受追捕。后来隐居著述讲学。清康熙皇帝曾接连两次征召黄宗羲赴京任傅学鸿儒,但是均遭到了黄宗羲的拒绝。

康熙欲编修《明史》,又一次想起黄宗羲,他邀请黄宗羲主持这项工作。黄宗羲又一次拒绝了。但在编修《明史》时,编修人员经常来请教他,黄宗羲会把自己的意见意见提出来,编修人员则根据其意见修改。

康熙年间,黄宗羲游历浙东各地讲学,致力于刘宗周遗书整理,并宣讲刘宗周一派的学术主张。浙东各地,一时间人才辈出,经史之学蔚为大观,渐渐形成了浙东学派。

黄宗羲从古代儒家思想学说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构筑起了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黄宗羲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君为臣纲”是封建伦理道德,居于三纲之首。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关系及等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自古以来“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理论,给君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黄宗羲抹掉了君主头上的神圣光圈,揭开了历史真相,认为君主历来都是“天下之大害”,为了一己之私,“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这是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控诉。

黄宗羲还痛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不合理的君臣关系,认为做臣子不应对皇帝盲目顺从,做官的应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在总结明代学术发展史过程中,黄宗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新见解。他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这个观点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在《明儒学案》中,黄宗羲提出要冲破“成说”的束缚,反对沿袭“先儒之语录”,提倡学贵在于自得,学贵在于创新。

在《孟子师说》中题辞中,提出了对待儒家经典的十六字原则,即“当身理会,求其着落”,“屏去传注,独取遗经”。核心意思是不应把经典教条化、僵化,也不应苟同于某人某家之说,而应当自己各有见解,这就动摇了经典的神圣性。

黄宗羲认为要探求真理,必须学术殊途,学派纷争,这样真理才能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否则便会阻碍学术的发展。他还指出由于学术的不同,对真理的认识并非独家所专有,要获得真理,不认真读书钻研,靠空疏无用的夸夸其谈,是难有作为的。

黄宗羲对在程朱理学独尊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许多人毫无创见,碌碌无为,缺乏真知灼见感到十分痛惜,他呼吁人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他的见解与宋明理学的主旨有着迥然不同的地方,其中贯穿着“经世务实”的指导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已经突破了宋明理学的独尊地位。

黄宗羲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四明山志》等。

【旁注】

东林党 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要求朝廷振兴吏治,革除朝野积弊。这些主张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御史 史,是我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设置御史,始自秦朝,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这个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明史》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儒学案》 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一共62卷。全书列出了十七个学案,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飞基本情况,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易学象数论》 一部为正本清源,还《周易》之本义而作的《易》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作者在深入研究象数学的基础上,系统地清理了从汉至明历代象数学的主要著作,经过考证、辨伪、验算,洞晓各家发展始末,指出其中良莠真膺,对此后的《易》学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链接】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欢抄书、借书。他读遍家中所有的藏书后,仍感动不足,便借抄于范钦“天一阁”、曹溶“倦圃”、徐乾学“传是楼”、钱谦益“绛云楼”、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等藏书楼之书。每此借书回来时,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

黄宗羲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的藏书家。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图书大部分都被黄宗羲所得。黄宗羲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视为珍玩的鉴赏家。他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黄宗羲的藏书达7万卷之多。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