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开创心学一派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他对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有直接的影响,王阳明发展了其学说,陆、王两人成为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出身于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

陆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幼。大哥九思,字子强;二哥九叙,字子仪。三哥九皋,字子昭。四哥九韶,字子美,曾与朱熹论学。五哥九龄,字子寿,登进士第。陆九渊与四哥九韶、五哥九龄并称“三陆子”。

陆九渊自幼好学,自小不爱嬉戏,稳重如成人。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上。他的求学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有觉”。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为什么没有边际呢?”

陆九渊13岁时,曾经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有一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两字,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他忽然省悟,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

陆九渊读书很刻苦,在“实勤考索”的基础上,主张读书要有疑,认为有疑方有觉,有疑方有进。当陆九龄读《论语》时,就问陆九渊对其中《有子》一章有什么看法。陆九渊认为这一章是有子的话,不是孔子的言论。陆九龄说有子是孔子的主要门人,不可轻议。但陆九渊却不以为然,对这位贤人进行批评,说:“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

34岁时,陆九渊中进士,在家候职3年,办槐堂书屋,开始授徒讲学与游学活动。不久,出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大约十年后,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

37岁时,应理学家吕祖谦之邀,与五哥陆九龄在信州鹅湖寺会见朱熹,辩论理学问题。

后来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宋光宗即位时,陆九渊又被任荆门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陆九渊遂筑城壁以御边防。

学术方面,多年的探索及教学积累的经验,使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并积极与当时很多著名的思想家进行讨论。

1180年,陆九渊43岁,应朱熹之邀,去南康白鹿书院讲学,这次演讲,陆九渊演讲的主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出自《论语》,有很多人讨论过,是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陆九渊却讲得新意迭陈。他提出“君子”、“小人”的差别不在于外在的行为,而在于他们的“志”,志向指向哪里,行为就会有怎样的表现。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应天山讲学。他嫌应天山与佛教徒有瓜葛,根据山形,改名为“象山”。自称为“象山居士”,又称“象山翁”。这在陆九渊心学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象山讲学吸引了很多人来听讲,“居山五年,来见者案籍数千人”。通过讲学,在他的周围聚集人数众多的信仰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陆九渊经常与朱熹书信往来,讨论些“无极”、“太极”一类的理学问题。二人各抒己见,相互诘问,讨论异常激烈。陆九渊和朱熹一样,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是“理”,但是他反对“无极而太极”的提法,认为这不是周敦颐的原意。

陆九渊的“理”所包含的内涵,即所谓“正理”、“实理”、“公理”、“常理”,则是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纲常和万物的规律。

陆九渊强调本体与主体的合而为一,本体服从主体,把本体,即“理”,安置在主体,即“心”之中,从而提出与朱熹“性即理”相对的“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在陆九渊看来,“心”即是宇宙的最高的本体,“心”与“理”是一个,是不容分开的。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心中,充满心中而往外发散,便充塞于宇宙之中。

而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没有不是“理”的。因此他说,“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理没有不包含于心中的。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他看来,是直接继承孟子的思想,他不承认程颐、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继承者,只有他的心学才真正是继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统。

为了强调“心”的作用,陆九渊多次声明“先立乎其大者”。所谓“大者”乃是指“心”,即首先要“立心”,只要把心立起来了,就能从总体上来认识事物,只有从总体上来认识,则各个局部自然明了了。

同时,陆九渊也主张“学”,主张读书。他认为学问的目的是在“为人”、“做人”,即要“明理”、“立心”。

在他看来,不仅做一般人,还应该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通过“学”就能知“本”。“心”就是宇宙的本体,宇宙的一切都在心中。因此他提出,既然六经都是我“心”的注脚,我心何必注六经?

因此,陆九渊主张要读书,但不必多读。他反对当时学者注疏经传,认为是随意增加经典的内容,而主张减少烦琐的注疏,使之恢复本来面目。

在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和朱熹就方法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发明人之本心,而后复使之博览”。

陆九渊认为朱熹的方法论是“支离”、“烦琐”,而自己的才是“简易功夫”。为此,他说到: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实际上,朱、陆之争还表现在心性说的问题上,朱熹对心性才情有严格的区分,而陆九渊却认为“情性心才”都是一样的。

陆九渊从24至54岁的近30年中,主要活动是建立心学体系、传播心学理论,从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学派。

陆九渊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学相对立,但陆九渊在学术上主张不要“护门户”,他说,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

陆学作为一个学派,陆九渊建立了与程朱理学抗衡的“心学”哲学体系,提出“心即理”而不同于朱熹的“性即理”说。

陆九渊企图从事物的合一、同一方面去探索和认识世界,但却把客观世界规律纳入“吾心”之中,以“吾心”去统一真理,又使自己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哲学流派之一,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旁注】

陆王学派 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明代的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吕祖谦 字伯恭,南宋婺州人,原籍寿州,人称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白鹿书院 即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公元940年,是我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纲常 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的思想武器。

经传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春秋》、《论语》、《中庸》、《大学》等皆属于经传。

【阅读链接】

陆九渊曾写了一首诗《语录》赞赏自己: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首诗诗境极为孤高,前两句用自己轻轻一勾就能攀上“南斗”和“北辰”以暗喻自己心灵之“高大”,可以充斥整个宇宙,这句诗极得心学之理趣,我心即宇宙。

随后写抬头看天外,再也找不到自己这样的人了,顿时诗境便刻画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寂感,望着无尽空虚的“天外”,“这人”又显得如此渺小。整首诗充满了张力,刻画出一位在星空下独醉的哲人形象。

对理学大师朱熹,陆九渊是这样写的:“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模写之工,依仿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就是说,朱熹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假道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