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其道的谶纬神学

西汉后期,政局动荡,谶纬兴起。谶纬渐渐与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谶,是预言吉凶而有应验的隐语,也叫谶语、谶记或符命,有图的谶叫图谶。

在汉代之前,谶便产生。最早的谶语是秦谶。秦穆公曾借上帝之口说:

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这三句话包含了晋国的晋献公之乱、晋文公称霸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后来在历史中都得到了验证。

谶语之人一般都是托名天帝或神仙,用极其简练的隐语,预示某种尚未成为事实的“天机”。

与“谶”具有相似神秘性的是“纬”。“纬”本义是指织物的横线,与“经”相对,后来用以指以神学观点对经典所作的解释、附会。

“纬”大约出现在西汉,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也叫“纬候”。

起初,谶是谶,纬是纬,二者并无关联。谶的内容多限于政治兴亡,纬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复杂。由于谶与纬都具有神秘性,后来二者逐渐合在一起。

西汉中期,人们很少引用谶语,后来随着社会动乱加剧,谶纬之说渐渐兴起。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人们普遍认为,谁能符合谶语,谁便是“真命天子”,可以登上大位。

公元22年,南阳一带发生饥荒,当时还是一介百姓的刘秀见他的哥哥刘绩手下的门客抢劫犯法,刘秀为了免受牵连,跑到新野的姐夫邓晨家中暂住。后来到宛县卖粮时,偶遇当地豪杰李通。李通以“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谶语劝说刘秀起兵,说刘秀有天子之相。刘秀这才购置兵器,招兵买马,正式起兵。

刘秀起兵还与另一条谶语有关。有一天,刘秀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做客,看到桌子上有一本谶书,书中有一条写道:“刘秀当为天子。”这条谶语在当时十分流行,担任王莽国师的大学者刘歆为此还专门改了名字,以使自己符合谶语。

人们看到这条谶语,一般都想到国师刘歆。这时,却听刘秀笑着说:“安知非仆?”意思是说,怎么知道谶书中的刘秀就不是我呢?

刘秀一向为人朴实,似乎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大家当是开玩笑,一笑了之。没想到,几年后竟然一语成谶。

刘秀成功起兵后,于公元25年6月,在河北鄗城登上帝位,做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本是儒生,建国后,即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他还经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巡幸鲁地时,他曾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以示尊孔崇儒。

不仅如此,针对西汉末年官僚名士醉心利禄的现象,刘秀多次下诏表彰隐居不仕的士人,赞扬他们的高风亮节。

刘秀在成功当了皇帝之后,更加崇信谶纬。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他还在公元56年,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成为国宪。

当时用人施政及其他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照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要向谶纬看齐。如果不引用谶纬,经书的权威性就要受到质疑,以致五经成为“外学”,而七种代表性的纬书反而成为“内学”。

七种代表性的纬书分别是:《易经》、《书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易经》、《尚书》、《诗经》都大量涉及灾异图谶,《觳梁传》虽然在西汉后期一度立于学官,但因为不善于利用图谶解经,很快就遭废黜。

经学大师贾逵迎合光武帝的喜好,将《左传》附会于图谶,不仅得到大量赏赐,更使《左传》得以立于学官。图谶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光武帝刘秀对谶纬的崇信,刘秀曾经派遣尹敏校订谶纬著作,将其中吹捧王莽的内容全部删除。

过了一段时间,尹敏向光武帝汇报进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还有很多错别字,不像是古人所著,更与上天无关。但是刘秀对此毫不理会。

尹敏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利用谶纬原先的阙文,在空白处填补上“君无口,为汉辅”。刘秀见到这句前所未见的谶语后,十分奇怪,就问尹敏这是什么意思。

尹敏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君无口”就是“尹”字,意思是说我尹敏可以成为汉室的辅弼之臣。刘秀听了自然不信,追问下去,尹敏说出实话。

尹敏这样对刘秀说:臣看见前人可以根据需要任意修改图谶,所以不自量力,增补了一些内容。不过,如果臣可以修改,那么岂不是说很多谶纬著作都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哪里是上天或者圣人的意思啊!

对这个解释,刘秀知道是有道理和一定指向的,但由于他对谶纬十分崇信,因此,禁止尹敏肆意修改谶纬。但对尹敏的“犯上”行为也没有加以追究。

相应的,那些不相信或者不擅长图谶的学者,无论学术水平有多高,都很难受到重用。郑兴、桓谭都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大师,但因为质疑谶纬,备受冷遇。

谶纬在东汉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之说的泛滥分不开。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谶纬之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及思想学术均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旁注】

晋文公 汉族,姬姓,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喜欢结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返回晋国夺取王位,称为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百姓各执其业,官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由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王莽 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我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易经》 我国古哲学书籍,亦称《周易》,简称《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原本是一部皇室档案汇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又称《书》、《书经》。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桓谭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安徽濉溪县西北人。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极言谶之非经”,险遭处斩。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另有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阅读链接】

两汉时期,经学中的解释都主动附会图谶,经学日渐谶纬化,但是与此同时,经学内部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注重联系实际与个人发挥的今文经学,变得日益繁琐。用几万字解释经书的几个字,注释一部经书更是长达数十万字,甚至百万字。一个学者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几十年不能通一经,终生无法通达群经大义。

公元58年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就是为了协调经学内部的矛盾,会议的内容最后编成两本书,一是《白虎奏议》,另一是《白虎通义》。《白虎通义》是这一时期儒学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与同期其他儒学著作一样,书中大量引用谶纬,体现了东汉时期经学神学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