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孙武与《孙子兵法》

那是在我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45年,齐国一个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添了一个男孩。男孩祖父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同在朝中为官,听说家中喜添男丁,就在孩子出生的当天晚上,高兴地一齐赶回家中。

全家上下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

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

“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祖父、父亲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

孙武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孙武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在私塾读书时,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艺”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

孙武18岁那年,他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权力阶层发生争斗,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有个吴国,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国势强盛,积极准备伐楚,扩大势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孙武到了吴国后,被吴国大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孙武带着刚写就的13篇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罢后,啧啧称好,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国军事。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制定了战略构想:大军首先进行战略奔袭,深入楚国腹地,然后直捣楚国都城郢。为此,孙武为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

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之战”中大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

阖闾去世后,其子夫差继位。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孙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同时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他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他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最后完成了《孙子兵法》一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法》13篇的内容,体现了孙武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先秦兵家的代表著作。

第一篇《始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第二篇《作战》,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本篇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第四篇《军形》,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第七篇《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第十篇《地形》,讲的是6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9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二篇《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讲的是5种军事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的集中体现。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我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兵学盛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旁注]

卿 古代高级官名,有“三公九卿”之称。卿也称“上大夫”,汉时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都是当时的高官,他们分掌具体的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属于我国古代传统官职的重要部分。

祭祀 我国传统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对象主要分为3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人。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柏举之战 是公元前506年发生的吴国和楚国的一场战役。当时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地,在柏举即今湖北省麻城境内与楚军20万主力会战。吴军因敌用兵,寻机决战,最后取胜。此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它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战后吴国声威大振,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 战术军事术语,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不可方针、任务、方向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略情报、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等。战术,是指导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战斗的基本原则、战斗的方法和战斗的组织实施。

军事间谍 即为运用各种方式侦查目标国家军事机密,将情报内容回报委派国家的特殊职业人员。委派国凭借这些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机密情报,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作战计划。军事间谍足以操控军事胜败,甚至能影响国家安全。

[阅读链接]

孙武初到吴国时,常给吴王讲解战术兵法,不过吴王并不盲从,听不明白的地方,常常和孙武抬扛。比如孙武认为杰出的指挥者可以将娇小的女子训练得像兵士一样坚强勇猛,吴王则认为这不可能。孙武就请求让宫女、妃子来试一试。吴王想看看孙武究竟有没有能耐,就答应了孙武的要求,把100多名宫女、妃子交给孙武训练。

后来,吴王见那些弱不禁风的宫女经过孙武训练后,果然英姿勃勃,对孙武不仅信任,而且更加的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