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术著称的申不害与法家
那是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54年,素与韩国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国国君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
在这危急关头,有一个叫申不害的低级官员对韩昭侯说:“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现在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都去朝见,您如果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大骄狂。这样必引起其他诸侯不满而同情韩国。”
韩昭侯觉得申不害说得非常有理,就采纳申不害的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
从这次向建议韩昭侯执圭去见魏惠王后,这位低乡官员申不害便被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从此,申不害得以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
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他便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
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等摸透韩昭侯的心思后,申不害才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
韩昭侯果然大悦,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见解,发现他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
申不害为相后,变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申不害认为,君主只有用“法”才能使群臣的行为统一起来,只有用“法”的标准来衡量群臣的行为,才能使国家的义正。
申不害把法比作称量物体的权衡,用来考察群臣的行为。他认为,只有用“法”来治理国家,用“法”的标准来检验官吏的行为,国家才能够得到治理,官吏的行为才有一个正确的检验标准,社会秩序才能巩固。
为了实现“法”治,申不害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申不害果断收回三大强族特权,推倒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些举措,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申不害少年时喜欢黄老,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后来又学习了其他的杂学诸说,尤其是学习了学者管子、李悝、慎到学术理论中的“术”的成份。
“术”是讲国君如何控制大臣、百官,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腕、手法,也就是权术。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史称“阳术”。
所以,申不害主张君主“无为”,但大臣必须有能力,而且要有为。要求被任命的官吏必须名实相副,即根据官吏地职务要求,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力胜任,然后才能授官。
另外,申不害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主张君主要独断,具体工作可以交给臣下,国君不必事必躬亲,但生杀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大权旁落。
变法改革的第一步完成后,申不害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他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当时韩国冶铸业是非常发达的,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在韩国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使韩国呈现出一派“国治兵强”的生机勃勃局面。
在当时,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但由于申不害有力的改革措施,却能相安无事,并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旁注]
韩国 是我国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国君为姬姓韩氏,起源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原韩国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昭侯(?~公元前333年)名韩武,别称韩厘侯、韩昭厘王。我国春秋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的君主。在位28年。在“战国七雄”之中,原来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内修政务,外御强敌,国势安定。使韩国政治清明,国力强大。
赵国 “战国七雄”之一,国君为嬴姓赵氏,原为赵侯,公元前325年称赵王。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措施,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公元前222年被秦军所灭,而秦灭赵后遂统一中原。
慎到(约公元前395年~约公元前315年)先秦诸子之一,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其学术倾向有人认为属于黄老道家,有人认为属于法家,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慎到长期在齐国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人物之一。
上将军 我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时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代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战国七雄 指历史上我国战国时期7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7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这7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其中除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6国又称“山东六国”。
[阅读链接]
申不害是我国早期的法家,《史记》有“著书两篇,号曰申子”的话,《汉书》有“申子六篇”的话,但全都亡轶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