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国——法家经典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的需要,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学派。这一学派的著名思想家如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都主张以法治国,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且卓有成效。

春秋第一相管仲与《管子》

那是在我国春秋末年,在竞相争霸的各个诸侯国中,齐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

当时的齐国是齐襄公在位,但由于内部矛盾尖锐,齐襄公的兄弟和大臣都逃往国外。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也都出国寻找政治出路。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所以拥护公子纠的大臣管仲便陪同公子纠来到鲁国,而公子小白则在大臣鲍叔牙的保护下躲到了莒国。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趁此机会夺回君位。公子小白接到信后与鲍叔牙提前上路。当公子纠得知公子小白已经上路时,就派管仲带人埋伏在路上准备偷袭公子小白。当公子小白飞马赶到时,管仲搭弓引箭向公子小白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地上装死。管仲误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便匆忙赶回去向公子纠报告。

其实公子小白只是肩臂上受了一点伤,并无生命危险。等管仲走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快马加鞭赶回齐国,并顺利地当上了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

管仲与公子纠知道公子小白当上齐国国君后,便求得鲁国帮助攻打齐国,想要夺回王位。交战中鲁国大败,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装入了囚车送回齐国。

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两人的交情非常深。当管仲被送回齐国边境的时候,鲍叔牙把他从囚车中放出来,并劝说管仲辅助齐桓公。

管仲本来就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于是就答应了。但齐桓公一直对管仲射他一箭怀恨在心,想要处死管仲。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的才能远远不及管仲,如果您想要治国图强在天下称霸,您就必须重用管仲。”

齐桓公是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他听鲍叔牙这样一说,便打消了杀管仲的念头。为了试探一下管仲到底有多大的才能,齐桓公便任用管仲为国相,位在鲍叔牙之上。鲍叔牙并没有因此而嫉妒管仲,反而与管仲齐心协力辅助齐桓公。

管仲立即推荐了公子举、公子开方和曹孙宿3位人才,把他们派出去做鲁国、卫国和荆国的大使,先来稳定国际间的紧张局面。齐桓公都立刻照办了。

紧接着,管仲又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他们是负责外交、农业经济、国防军事、司法行政、监察的5位大臣。

管仲对齐桓公说:“这5个人,每个人都比我强,如果把我换做他们无论哪一部的事,我是决不干的。假如你只想把齐国一国政治搞好,国富兵强,只要有这5位大臣就行了。如果你想做到在列国之间做霸主,那就非我不可了。”

齐桓公说:“好吧,都照你说的去办吧!”

由于管仲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地召集宋、陈等4国诸侯会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齐国的势力更加壮大了。

管仲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春秋第一相”。

由于管仲的思想和政绩非比寻常,在管仲去世后的战国初年,管仲的学生和门人在齐都临淄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管仲学派。他们收编和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编撰成了《管子》一书。

《管子》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后经汉代经学家刘向编定86篇,全书16万言,内容分8类。其中包括《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

《管子》有很强的法家色彩,包括大量具体的治国方术。其中对法律的作用分析认为: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同时《管子》也糅合了儒家思想,例如《管子》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可谓观点鲜明。

《管子》也含有道家思想,例如其中就有最古老的道教修行的记载。《管子》也有经济学的观念,《乘马》一章中指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管子》在社会科学方面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对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某些内容也有许多论述。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旁注]

齐襄公(?~公元前686年)姜姓,名诸儿,齐僖公的儿子、齐桓公的哥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禄父之子。公元前698年即位。在位期间执政为王子成父。他在位期间,国力渐强,曾攻伐卫国、鲁国、郑国。公子小白(公元前716~公元前643年)即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15位国君,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国势渐盛,终成“春秋五霸”之首。

治国平天下 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年或约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4年)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名曰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

山戎 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射猎禽兽为生”,经常联合侵犯中原。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修行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修行的代表性体系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及印度瑜伽等。每个体系的修行理念和修行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也有互通参照的地方。

[阅读链接]

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出身贫寒,鲍叔牙出身大家,两人合伙经商时,鲍叔牙总是把更多的利益让给管仲。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去当兵,每次作战管仲都会向后缩,所以经常遭到别人的耻笑。每当这时,鲍叔牙总要站出来为管仲辩解说:“管仲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在,他哪敢死呢!”鲍叔牙后来当官,把管仲从一介贫民,逐步提拔为太子纠的辅佐。

管仲对鲍叔牙没齿难忘,他在晚年时,逢人便诉说对鲍叔牙的感念,二人的友情可谓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