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家商鞅与《商君书》

那是在我国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家里添了一个儿子,取名公孙鞅。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

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著名法家人物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明于刑名之术的思想家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他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公孙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公孙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5天后,公孙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还是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公孙鞅。

公孙鞅便又第三次去拜见秦孝公,这次他用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虽然予以肯定,但没有被采用。然而聪明的公孙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心中争霸天下的意图,于是,他再次求见秦孝公。

这次会见,公孙鞅开始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公孙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事后向公孙鞅询问缘由。公孙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他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公孙鞅针锋相对地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

公孙鞅进一步阐述道:“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秦孝公最终采纳了公孙鞅的意见,决定在国内进行变法。公孙鞅在这次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了当时的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公孙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经过了两次变法后,秦国产国力逐渐强大。河西在秦穆公时,曾是秦国的土地,秦穆公去世后,有一次秦国和魏国交战,秦国败,便把河西割让给魏国。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一直是秦献公和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所以,国力富强后,秦孝公便开始酝酿攻打魏国。

公孙鞅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使此战获得了胜利。秦孝公为了奖励他,遂封他为商君,食十五邑。从此,公孙鞅被称为商鞅。

商鞅的思想在他去世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后来的统一帝国秦王朝的思想主流。

《商君书》也称《商子》,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商君书》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其中,《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成为我国古代的法家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旁注]

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他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李悝主张不法古,不循今,他的变法,废止世袭贵族特权,使魏国富国强兵。代表作品有《法经》和《李子》。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景监 战国时秦国人,做过副将和国尉。六国联盟预谋推平秦国时,景监作为密探为秦孝公探听到这一珍贵的消息,筋疲力尽地迅速返回秦国报知秦孝公。秦孝公对其十分赏识,命他亲去内乱魏国,以保国安。

神农 也就是炎帝,他生于姜水之岸生于姜水之岸,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神农,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周武王(约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姬发,周文王次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去世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秦献公(约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秦灵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期间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链接]

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国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