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学
到了西晋中后期,一些清谈名士借“任自然”来作掩护,且美其名曰“通达”、“体道”。这种情况严重地腐蚀了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危及封建名教规范,以至直接影响到门阀士族的政治统治。当时一些有见识的玄学家,便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
当时的大学者郭象不赞成把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理论,认为名教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的自然发挥也一定符合名教。在此之后,郭象进一步从理论上重新把名教与自然调和统一了起来。
其实郭象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很高的才华,十几岁的时候,不但已经读完《老子》、《庄子》等古书,而且还能一口气背诵出来。由于他知识非常丰富,而且他喜欢把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在跟别人谈论的时候,他提出的见解不但比别人深刻,而且还能够将各种道理说得很清楚,因此在社会上很有声望,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后来,随着郭象的名声愈来愈大,朝廷便派人请他做官。郭象推辞不掉只好答应,当上了黄门侍郎。随后郭象又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司马越赏识和重用。
对于当时清谈名士“任自然”的主张,西晋著名哲学家裴頠在他所著的《崇有论》,揭露放任自然、崇尚虚无给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从理论上用以有为本批判以无为本,提倡有为,否定无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
针对哲学家裴頠以名教为本的观点,郭象提出了一套“济有者皆有”的“崇有论”体系。
郭象认为,仁义等道德规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而且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如果“各安其天性”,则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他提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的主张,构成了一套即本即末,本末一体的“独化论”体系。
郭象“独化论”的中心理论是,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源或共同的根据,万物之间也没有任何的资助或转化关系。所以他说:
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
郭象反对王弼等把“无”说成是统摄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共同本体的理论,声称“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不能生物”。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自生”、“自得”、“自尔”等等。独化论充分肯定“物皆自然”,反对造物主,否定“有生于无”等观念。
郭象是融合儒道的玄学家,其哲学有两个重要独特的名词,一个是“独化”,一个是“玄冥”。
“冥内而游外”就是儒道融合的结合,其主要特征是,在个体学说中容纳了群体精神,在个人精神境界中包含了道德内容。这在理论上似乎矛盾,因为“玄冥之境”是一种超是非超善恶的精神境界,而伦理道德是有是非善恶的。
为了使其学说能够适应伦理社会的需要,郭象作出了很大妥协,他修订了老庄的自然无为说,他把体现社会伦理关系的仁义之性看成是存在的重要方式。这样一来,“玄冥之境”实际上包含了道德境界的内容,虽然从其“冥合玄同”的绝对意义上说,亦可说是超道德的。
郭象的“独化论”在理论上有许多失足之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逻辑论证是相当精致的。他基本上满足了当时门阀地主阶级调和与统一名教与自然矛盾的理论要求。
郭象著作,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是《庄子注》,实际上这不是《庄子》这部书的注解,而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是代表玄学发展第三阶段的最后体系。
经典著作《老子》上载存郭象著《论语体略》2卷;又著录郭象撰《论语隐》1卷,现已亡失。在梁代儒家学者皇侃编著的《论语义疏》中引有郭象注九则,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观其文义,与《庄子注》互相发明,对研究郭象思想很有价值。
[旁注]
门阀士族 指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至隋唐科举制实施后,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司马越(?~311年)字元超,河内温县人,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次子。西晋惠帝至怀帝时期权臣。司马越被封为东海王,参与“八王之乱”,成为最终胜利者。311年,司马越病故于项城,标志着“八王之乱”终结。
裴頠(267年~300年)我国西晋时期的哲学家,字逸民,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裴頠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裴頠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
名教 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但“名教”这个词的正式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玄冥 在我国古代主要指神的名字,如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最著名的四时、四方之神之中的冬天之神北方玄冥。而道家则用来形容“道”的,道教称肾之神。到汉代,民间用来指阴间,九泉;同时用于汉代郊祀歌名。
皇侃(488年~545年)一作皇偘,其字不详。南朝梁儒家学者,经济学家。皇侃是青州刺史皇象的九世孙,他曾任国子助教、员外散骑侍郎。皇侃少好学,师事时之名儒会稽贺塌。精通儒家经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马国翰(1794年~1857年)字词溪,号竹吾。历城人。清代著名的文献学家、藏书家。他学习勤奋刻苦,少年时就显露出文思敏捷的才能。马国翰19岁时,在家乡考取秀才。于是便以教书为业,先后开馆于古祝、冶山及鲍山、黄石兴隆寺等地,一直当了20年的私塾先生。
[阅读链接]
郭象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知识十分渊博。后来郭象到朝中做了黄门侍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