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终始学说创立  

邹衍

那还是我国战国时期,齐国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治理时国力强大,齐宣王在位时已是雄心勃勃要做天子了。等到齐闵王即位后,凭借着以前赫赫霸业的余威,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南边攻下楚国准北之地,北边兼并宋国,威摄泗水流域12个诸侯国,西面攻伐三晋,对抗强秦,使五国服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都对他称臣。

在当时,齐国为招揽人才而设立稷下学宫,其中有一个叫邹衍的学者,人称邹子,他的一套学说,正是为争得霸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他也被赐为上大夫。

邹衍是齐国人,与学者公孙龙是同时代人。无论是学儒术,还是攻阴阳,邹衍的目的都是为匡世济民而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

后来,谋略家苏秦为了对付齐国,于公元前288年向燕昭王提出“秦为西帝,趙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三帝从而可以号令诸侯”的战略计划。

当时燕昭王正打算积蓄力量以报齐之前的灭燕之仇,于是他同意了苏秦的计划,并重用苏秦,加紧伐齐的各种准备。但齐闵王在灭宋以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作起当天子的美梦来了,对燕昭王的复仇计划全然没有放在心上。

面对齐闵王麻痹大意,坐享其成,稷下先生们多次规谏,但齐闵王却自以为是,根本就不听。不仅如此,他还对稷下先生十分怠慢,物质待遇也大为下降,以致使一些稷下先生穷困潦倒,纷纷逃散。

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学者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

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为他打扫台阶,擦净竹席,执弟子礼,在黄金台上拜他为师,并亲建馆驿请他居住,随时听取他的指教。

燕昭王在邹衍、乐毅等辅助下,国力日强。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齐王,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

燕昭王去世后,由燕惠王继位,而他对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邹衍在燕国境遇大坏。齐襄王继位后,稷下学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邹衍原本思乡情涌,闻此消息,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

历经坎坷的邹衍,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大小九州说。其中的阴阳学说,是邹衍最重要的学说,也是他作为阴阳家创始人的标志。

据史书《汉书·艺文志》,邹衍著了《邹子》49篇和《邹子终始》56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作“《终始》、《大圣》之篇10余万言”,并说“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辨”,将他列为稷下诸子之首。

邹衍在阴阳五行方面提出的“五德终始”学说,在当时惊世骇俗。邹衍认为,世界万物的转移就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

“五德终始”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它是邹衍试图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而作出解释,是阴阳家沟通人类与自然界而虚构出来的一座桥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地、人“三才”说的运用和发展。邹衍把历史看成常变的,认为没有万世长存的王朝,这是合理的。

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五德终始“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旁注]

泗水 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又名泗河。在黄河夺泗和元、明、清三代开挖南北大运河之前,沂、沭、汴、濉等河流均以泗河为干流而注入淮河。泗水历经历代变故,衍生出了“兖州”、“中国”、“尊孔”这3个概念,三者间互依互赖,荣辱与共,创造了华夏东方文明。

上大夫 先秦官名,战国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3级,大夫比卿低一等。战国时,官爵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在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秦汉时,大夫为皇帝近臣,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后世延置,但名称和职能多有不同。

五德终始 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5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三才 指天、地、人,是《周易》里的基本知识。《周易》最早明确、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对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链接]

邹衍在燕国时,常到各地去考察。据说有一年春天,他来到渔阳郡,见此地寒气太盛,草木不长,百姓生活很苦,就上了郡城南边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连吹了三天三夜。吹律之后,暖风飘来,冰消雪化,跟着整个渔阳大地变暖,农民赶紧耕地下种。这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从此,渔阳老百姓日子渐渐好起来。

邹衍离开渔阳后,百姓怀念他,便把他吹律的小山定名为黍谷山,山上建了邹夫子祠,又立了碑,碑上写“邹衍吹律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