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家王弼与奠基玄学

那是魏晋时期,山阳郡有一个王姓家里添了一个男丁,取名王弼。

王弼家世显赫,他的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六世祖是东汉时名高天下的王龚,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刘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父亲王业,官至谒者仆射;继祖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文豪。

王弼生在这样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识熏陶,自然得益不少。少年王弼不仅从小学习、研讨儒、道,常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

王弼知识丰富,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辞藻,却有真知灼见。从10多岁开始,他就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

老子的无为思想、思辩哲学,庄子的汪洋恣肆,通脱善辩,对少年王弼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王弼喜欢游乐于山水之间,大自然广宽的天地陶冶出他旷达的性格;音乐之美又使他超拔于自然之外。深思敏察的王弼,从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扩大了眼界。

后来,年轻的王弼面对享有盛名的玄学家何晏,竟毫无忌讳地把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讲给何晏听。

王弼说,世界的本体是“无”,是“万物之宗”,“无”能生“有”。他把老子所说的“道”也用“无”来解释。他认为“道”就是“无”,所以,“无”或者说“道”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体,是万物之宗。“道”和“无”能生成万物,这谁也不能叫出它具体名称来,只能意会而已。

王弼又借用古代“五行”的学说,而赋予它新的意义,他说:“天生五物,无物为用。”五物又称五材,即金本水火土,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五种基本物质,是“有形”的东西,与生成万物的“无”是矛盾的。所以,有形的五物依靠“无”才能发挥作用,产生万物。

王弼的高谈阔论,令学识渊博的何晏也感到震惊,并深深佩服他的见解。

王弼结合新时代特点,利用儒家经学传统的影响,把自己的思想体系巧妙地贯串在注文之中。他写了很多著作,据史载,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王弼集》5卷。这些著作,打破了汉以来僵化的思维模式,可说是追求思想解放的先锋。

王弼以儒道兼采、以道为主,创立了魏晋玄学的思想体系,对儒学研究的转变起了功不可灭的积极作用。他不仅在魏晋时期的哲学、经学、思想界占领导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影响到文学创作及佛道两教在内的宗教界。

后世文学方面的玄言诗、山水诗及田园诗,也与王弼的玄学思想和崇尚自然有关。而宋明理学则是在王弼重义理、善思辩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

[旁注]

刘表 字景升,东汉末年名士,汉室宗亲,汉末群雄之一。刘表年轻时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参加过太学生运动,被称为“八俊”之一。为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他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7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7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做出过贡献。

玄学 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已知的西方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类学问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东方哲学的思维方法。

玄言诗 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山水诗 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田园诗 是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

[阅读链接]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经典就已经成了帝王的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儒学实际也已走到了非要变革不可的地步。王弼摒弃汉儒治《易》中的象数传统和迷信色彩,而用义理解释《易》经;把传统的重天思想,转变到注重人事。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这就给病危的儒学注进了新鲜的血液,建立了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时代的新思想。

王弼因此成了魏晋玄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也代表了魏晋时期哲学领域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