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代表惠子和公孙龙

那还是我国战国中期,宋国有一个叫惠施的人,他自幼年起,便刻苦攻读,到了青年时代,他所读过的书需要用5辆车子才拉得完。由于他学识渊博,人们都尊称他为惠子。

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十分赞赏惠子的博学,有一年,魏国的宰相病故了,魏惠王便急召惠子接任。惠子接到诏令后,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

在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子心里记挂着魏惠王和魏国的事情,心急火燎,结果一不小心跌落水中。由于惠子水性不好,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时,幸好有个船家赶来将他从水中救起。

船家问道:“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再过河呢?”

惠子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啊。”

船家不解地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

惠子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

船家听了觉得十分好笑,脸上露出鄙视的神情,对他说:“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

惠子听了船家这番话,十分气恼,他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

惠子的这番话,把船家说得目瞪口呆。

惠子到魏国后,便建议魏惠王联合齐国和楚国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魏惠王听从惠子的建议。

后来,惠子离开了魏国来到楚国,在楚国,他受到楚王热情接待。楚王本来打算重用惠子,但楚国大臣冯郝却对楚王说:“挤走惠施是魏国权臣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就必定会得罪张仪,我认为您这样做不可取。大家都知道宋王偃非常器重惠施,还不如把惠施送到宋国去。然后,您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这样一来,您既不得罪他们两人,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两人对您感恩戴德。”

楚王觉得此计甚妙,便连声说:“好!好!”然后,按照冯郝的建议把惠子送到宋国去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由于当时东方各诸侯极力将魏国重新拉入合纵的阵营,魏国便改用主张合纵的大臣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于是,惠子重新回到魏国,并再次出任魏相,并为魏国制定法律。

惠子作为一个有能力的执政者,在魏国为相17年,在国内主张“去尊”、“偃兵”,帮助魏王实施“民人皆善之”的“立法”,在外交上组织“合纵”,在提升魏国力量的同时,又为魏王打开了六国称王的局面。

惠子和著名学者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名家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当时有个奇人叫黄缭的,他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子不假思索,立刻应对说: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是说,物质大到极限,是因为它的外面没有其他的物质;物质小到极限,是因为它的的内部没有其他的物质。

惠子是“合同异”派的领军人物。合同异派着重指出差异中的同一,合异于同,所以被称为合同异派。合同异是先秦名家思想的两大流派之一,与之对立的思想是公孙龙的“离坚白”。

作为合同异派的代表,惠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而对立则是相对的。他强调从联系和发展中看世界,因而能看出一切现实差异的相对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惠子的思想,冲击了孤立、静止地对待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惠子的学说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推崇和重视。惠子去世时,著名学者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崇敬有加,慨叹道: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意思是说,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之人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事实上,惠子的学说也因庄子而得以流传。从文献上看,真正算的上可以作为研究惠子思想的资料,就是《庄子·天下》里的“历物十事”。

“历物十事”是惠子提出的10个命题,对象全部是物质世界,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等。惠子对这些命题没有任何论证,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

惠子的“历物十事”和公孙龙的诡辩是有所区别的。公孙龙是当时与惠子齐名的名家,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赵国宗室大臣赵胜的门客。他的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又名《守白论》。

《公孙龙子》在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3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只残留6篇,共1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

《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据说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企图歪曲白马是马的事实,希望说服士兵。

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钝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在概念中偷换强调的重点。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白马,也就是白色的马。

《坚白论》中的“离坚白”即将坚与白两者相分离。此论说一开始便设问,把“坚、白、石”三分可以吗?公孙龙认为分开不可以,那么二分可以吗?公孙龙认为可以。问为什么?公孙龙回答:石无坚即可得白,如此一来就是二分,石无白即可得坚,如此一来也是二分。

接着,公孙龙论证道: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看到白时、感觉不到坚,看不到白时、感觉得到坚,看与不看、结果相离。由此推论,“石”之中“坚、白”不可并存,故相互分离。

这种论点具体分析了各种感官对于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

公孙龙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著作,他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惠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为我国古代的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为哲学方面形而上学的判断,为刑法之术进行逻辑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方法。从而为人民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旁注]

大梁 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当时我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公元前339年,魏都自安邑即今山西夏县北迁此。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降。隋唐以后,又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后改称汴梁。

相国 战国时期称为“相邦”,如秦国吕不韦。汉高祖刘邦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汉代相国最初由萧何、曹参担任。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后来慢慢地变成只有“丞相”一职。

合同异 是先秦名家思想的两大流派之一,与之对立的思想是离坚白。是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一切被常人当作相异的事物,在他们看来,都是相同的。对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夸大了概念的同一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别。

离坚白 是我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观点,与合同异相对,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公孙龙将感官与感官分离,是错误的论证方法。然而感官与感官表面上相等,但视觉与触觉却是相异,反而正中离坚白的陷阱,但却并不能反驳公孙龙的论证法。对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感官 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在漫长的系统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人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为了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其感觉器官形成了特定的构造。这种特定的构造既确保了人的认识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

名辩 先秦思想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论辩。战国中期,名辩之风大盛,出现了以惠施、公孙龙两家为代表的“坚白同异之辩”的“名家诸流”,对名实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他们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建立作了重大的贡献。

[阅读链接]

惠子的朋友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宠用,惠子于是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很好地对待魏王身边的人。比如一棵杨树,横着栽下能生存,倒着栽下能生存,折断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如果十个人栽它而一个人拔它,那它就难以生存了。十个人栽这一易生之物,却抵不过一个人的破坏,原因就在于栽起来困难,而拔除它很容易。你今天虽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如果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险。”

惠施把这一道理明白地告诉了田需,从而教给了他一种实用的保宠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