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吟松赞松

松树作为“百木长”,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成为了一个很理想的借助对象。在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吟咏描绘之下,以松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渐成气象,并最终成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松柏文化。

自古以来,有许多文艺作品借对松树坚强不屈的表现,来抒发对完美人格理想的追求与赞美,这类作品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就屡见不鲜。

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喜欢松树,据《论语·子罕》记载,孔子曾赞松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说,只有天气寒冷了,才明白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啊!孔子用这句话对松柏品格、特性的赞美之词,来启示他的弟子要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据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所著的《庄子》记载,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境,他对弟子说:“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即降,吾是以知松柏之后茂也。”

孔子这段话,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与人的艰难困苦遭遇和品德修养明确地联系起来。他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是造就了中华民族松文化的审美内涵。

庄子在《德充符》赞美曰: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

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

延伸到民间,人们便有了“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人心”的古谚语了。

在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与曹植并称“曹刘”,以诗闻名,曹魏开国皇帝曹丕曾称赞他是“妙绝时人”。他在一首《赠从弟》中写道: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诗人抓住松树惊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勉励堂弟保持节操,也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不仅写出了松树的风格,更以自己的行动对这种“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加以实践。

相传有一次刘祯获“不敬罪”被罚做苦力,在洛阳之西的石料厂磨石料。汉末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们均匍匐在地,不敢仰视。唯有刘祯未跪,照常劳作。

曹操大怒,刘祯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祯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之活。”

魏王听后,又问:“这石头怎么样?”

刘祯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

曹操知刘祯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刘祯凭借自己的傲气和善辩脱罪,成为了千古佳话。

松树在文人眼中,也并非只是一种铁骨铮铮的样子,而是千姿百态和各具情趣。在悠然自得的东晋末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松树的坚贞就是另一种味道: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陶渊明在饮酒时看到松菊坚贞秀美的风姿和卓然挺立的形象,可称得上凌霜的豪杰,他因此想起志节如松菊的隐士,要坚持他们为人的准则。

陶渊明厌恶官场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辞官归隐田园,在诗歌中称赞松树说:“怀此贞秀资,卓为霜下杰”,其实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回到家时看到田园就荒、松菊犹存时,就像见到老朋友那样感到欣慰,他拄着拐杖,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流露出一种亲切之情。

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颇能代表当时的归隐风尚中,一些文人们的松文化情结。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韦侍御黄裳》中写道: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诗文其意一目了然,告诉世人应该效法凌霜挺立的青松,不要做艳丽且脆弱的桃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在《和松树》中写道: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这首诗与李太白诗异曲而同工。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高松》中还有“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的诗句。

不难发现,对松的描写,人们往往直接选取凌霜傲雪的场景。唐代大诗人杜荀鹤却从另外一个视角诠释了松树蕴涵的人世哲理。他在《小松》里写道: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世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意思是说,开始时弱小但不要气馁,暂时有困难不要被吓倒,经历风霜的磨砺之后,终能成为凌云的栋梁。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一生酷爱松树,少年时代,他年年都要栽植松树,十余年里,他亲手栽的松树多达数万株。据《东坡杂记》中有“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的记载。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他以老农自居,在住所周围栽松,以“处处松木郁盛”引为自乐。他在一个月明之夜,在梦中惊醒后,望着窗外松间的月影,回味梦中与亡妻的相会,起身挥毫,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与妻子结为连理时只有19岁,随后出蜀入仕,十年后,妻子去世归葬家乡,苏轼在她坟旁遍植松树,其后辗转各地,在颠沛流离十年后,写下了此词。

苏轼结婚20年,妻子亡故十年后仍能有如此相思,尚能写出如此词句,实在是难得。因而,“明月夜,短松冈”便成了悼亡名句,松树也成了真情的象征。

其实,松树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早在南朝乐府民歌《冬歌》就有,其中写道: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果树结金兰,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

词在古代其实是拿来唱的,宋词中有一个著名的词牌叫《风入松》,相传来源于西晋诗人嵇康所作的古琴曲《风入松》,但此曲随嵇康的被杀便同《广陵散》一样失传了。

古往今来,文人吟诵关于松的诗文不计其数,但其中最有趣的,还应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把松树写得活灵活现,仿佛那不是树木,而是一位能陪自己畅饮的好友。他在《西江月》词中这样写道: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在观音山看到眠松让翠藤缠绕、与清风为邻、明月为伴的情景时,他想起了陶渊明先生,他在《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写道: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婉蜓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

丁固当时梦。

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是因为“岁寒心不肯为栋梁”,对于松树来说,它想要的只是“半溪明月,一枕清风”。这里写的虽然是松树,抒发的却是自己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渴望避世的心情。

清代诗人陆惠心在《咏松》中写道: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

漫道无华争俏丽,长青更胜一时芳。

松树没有鲜花五彩缤纷的绚丽,也没有垂柳婀娜多姿的倩影,却怀揣着一颗赤胆忠心,执着地守望着蓝天沃土,这就松树的执着与坚定,简直写出了松树的精神。

[旁注]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道家学说主要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品为《庄子》,集中阐释了“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刘桢 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少与王粲友善,后被曹操征召。他行文才思敏捷,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与曹植齐名。所著诗大多散佚。后存诗15首,多为赠答之作,后有《刘公干集》。

陶渊明(376年~427年)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东晋著名诗人,田园生活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及《桃花源记》等,诗文作品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其作品他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著名诗歌有《长恨歌》和《琵琶行》等。

李商隐(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豁生,又号樊南生。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在诗歌领域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他晚年创作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辑于《李义山文集》,又称《樊南文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豪,宋词“豪放派”代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全集》等。

乐府民歌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风入松》 晋代著名文人嵇康的琴曲。作为词牌名,又名《远横山》、《风入松慢》。双调74或76字,上下阕各6句4平韵。作为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同名曲牌,字句格律与词牌76字体半阕略同。北曲属双调,用于套曲或小令。南曲属仙吕入双调,用于过曲。京剧有同名伴奏乐曲,曲调与南曲同。

徐再思 元代散曲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后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主要内容集中在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方面,主要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

[阅读链接]

苏轼与结发妻子王弗在婚后第十一年,王弗染病去世,痴情的苏轼悲痛不已,亲自护送灵柩安葬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为了表达他对王弗的思念之情,他的浪漫情绪大爆发,前前后后一共在山上种下了3万多棵松树!这大概是最浪漫的事了吧!种树归种树,苏轼的思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此后,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诗给王弗,即使再婚也是情诗不断,其中有许多诗与松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