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在古代的应用

柳树因其易于栽培和生长迅速的习性,以及树干粗大而具婀娜优美的树形,加之含有一些药用成分,使其在我国古代的农业、园林、建筑、医药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古人不仅取燃柴于柳树,还有人专门靠种植柳树生活。古人还用柳美化环境,做建筑材料和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

在《诗经》里,有“折柳樊圃”的记载。樊圃,就是给菜圃围篱笆。也就是说,在《诗经》流行的时代,人们已经在利用柳树做篱笆了。这可能跟柳枝繁多且细长有关。

这个用途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

其种柳作之者,一尺一树,初即斜插,插时即编。其种榆荚者,一同酸枣。如其栽榆,与柳斜植,高共人等,然后编之。数年成长,共相蹙迫,交柯错叶,特似房笼。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通过杂植酸枣等其他树木,可更好地发挥柳树作为篱笆的防护功能。

柳的另外一个早期的用途是被种植在坟地里,用以遮荫,同时标识坟茔的等级。这一点在经典古文选集《古微书》中有记载:

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栗;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古人在坟茔栽杨柳,这大概也与柳的易于栽植有关。古人把庶人也看成同杨柳一样,无论如何处置皆可生存,而贵族阶级往往栽植名贵树种。

到了后来,虽然人们早已没有了等级概念,但在已故之人的坟上栽种柳树,或在修整坟地时插植柳树的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柳在古代也常被用作美化环境的行道树,历久不衰。关于这一点,自魏晋以来,史不绝书。古代史书《晋书》有记载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

在隋代,炀帝广开运河,柳树被普遍种植于新开凿的运河两岸。《炀帝开河记》中描述了当时栽柳的盛况,“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

隋唐五代时期,柳树仍是广泛栽培的树种之一。城市种植柳树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规模也很可观。宋代也有栽植柳树作为行道树,为行人提供遮荫的记载。宋代史书《宋史》里说:

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宋代种植柳树,还将它用以营造森林、防洪护堤。在那里种植的植柳,既可点缀风景,也可防洪护堤。此外,柳还用在圩田上。

到了清代,柳树在边塞也被广泛种植。清代杨实的《柳边记略》就记载有这方面的内容。

无独有偶,古人在西北也种植了红柳。比如左宗棠就在平定西北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农业,还让军士种植柳树,人称“左公柳”。杨昌浚曾有诗赞颂他说: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园林中最常见的树木之一。古代不管是帝王御苑,还是私家园林,常收集珍草奇木作为装饰,而柳树却因它容易成活的习性和优美的树形受到青睐。尤其是垂柳,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园林,都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

不仅如此,在一些古籍中,有以柳命名的古代园林,如南宋杭州城中就有一个御花园叫“五柳御园”,其他还有“古柳林”、“柳洲”等以柳命名的园林。

到了清代,在园林建造上,植柳甚至有了一定的规范,这在颐和园的造景绿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造园者在内外湖之间的西堤上,模仿杭州西湖的苏堤,栽培了大量的柳树,在绕湖的堤上也栽培有许多的柳树,而在万寿山上则有大量的松柏。

用在园林造景上的柳以垂柳居多,《花镜》中说到了用垂柳的原因:

虽无香艳,而微风摇荡,每为黄莺交语之响,吟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须之木也。

在农业上,历代政府多鼓励人民种植桑、枣,到宋、元时期,朝廷也开始鼓励人民种植榆、柳了。这不仅是因为柳树的观赏价值高,也是由于柳树在古代农业中占有很大的地位。

古籍《陶朱公术》中写道:

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之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

这说的是取柴。可见,靠种植柳树的农业经济在当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成为可以维持终岁无穷的生计之法。由于一些低湿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柳树又极易在低湿地栽植、成长。因此,种植柳树也是尽地力的一种好办法,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柳树在农业上的应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和其他农作物混杂种植,这一点不管是在古书中还是在后来的农业生产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禾生于枣或杨,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在江南的水田埂上也随处可见柳树。不管能否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多少年来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在古代,“顺天时”是农业中重要的一环,而物候观察是古人掌握农时的一个主要方面。柳树因为分布广,自然就成为人们观测物候的对象。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夏小正》中就有关于柳的物候记载。

柳在正月开始发芽、长出花序了。因此,柳树发芽在物候上也成了春天到来的标志。在诗词、农谚中,柳的这一物候特征被广泛应用,如农谚中就有“七九八九,杨花看柳”之说。

又如杜审言的《早春游望》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些都说明了柳树的生长、复苏是早春的一个极有代表性的物候特征。

[旁注]

《齐民要术》 北魏时期我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533年至公元544年。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我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古微书》 又名《删微》,纬书集汇,36卷。明清间孙瑴编。成书年代不详。《微书》总称分为4部,一曰《焚微》,辑秦以前逸书;一曰《线微》,辑汉晋间笺疏;一曰《阙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一曰《删微》,即后世所说的《古微书》。

《晋书》 唐代房玄龄等撰,共计12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时的史事。书中虽多矛盾、疏漏,但仍是研究晋史的主要书籍。《晋书》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至唐代先后有13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长安列我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

《宋史》 元末至正年间的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还有《奸臣》4卷、《叛臣》3卷。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颐和园 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占地约290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陶朱公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功成名就之3次经商成巨富,3次散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正月 又称孟春、端月、新月或开岁,是我国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也是新年的开始。在我国的文化中,正月是一年之中最值得庆贺、最吉利、最热闹,也是神灵显现最多的一个月份,因为正月时福神最多,因此正月初出生的人都是天生富贵之人,能逢凶化吉,事事顺心。

[阅读链接]

古人们通常在驻扎时间较长的军营里开始种植柳树,这也许因为栽植别的树木不易成活和迅速成林。古代史书《晋书》里写道:“侃性纤密好问,尝课诸营种柳。”

可能正是因为柳树分布普遍的缘故,柳在古代常与军事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战国策》里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后来形容射击准确的“百步穿杨”一词,就脱胎于这个典故,这件事很可能就发生在军营里。